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幼兒的情緒管理(下)

不過,面對小雯這個年紀的孩子有另外一個難題。關於「通情達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雙方要能互通。所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三、四歲以下的孩子,說起來要他來通你的情,那還真是太困難了。關於“人情世故”那真是一點也不通曉。那怎麼辦呢?只有你去通他的情,設法來達你的理了,可不要覺得你吃虧了,其實這就是“教育”循循善誘的道理。時日久了,孩子慢慢也會摸索到他人的情緒與感覺,並學習照應。更重要的是,孩子從中學到一套管理情緒,以理性來解決事情的方法,也就是近代教育非常重視的「情緒智商」(EQ),到時候你就苦盡甘來了。反過來說,如果經常使用“情緒性”的對峙來管教孩子(即使你的表情或許冷若冰霜,但是孩子和你都知道,其實你心裡有著惱怒和失望等負面情緒),無形中也等於是把這種處理方式示範給了孩子,這是打罵教育真正該令人戒慎之所在。無怪乎當孩子成長到青少年階段,開始有了獨立的能力,也意識到自己的想法跟體力逐漸能與大人相抗衡,這樣的管教方式只會令家庭風暴越演越烈。

雖說,你文中提及的同學及同事孩子,看到藤條就會謹守紀律,或許,也為爸爸開車離開(遺棄)的恐懼,一時之間奏效了。要知道,這些都是以“傷害”來達成目的的手法。就好像你用刀用槍也能逼一個人就範一樣,其實是最糟糕的一種方式。這樣的孩子以後在學校或人際關係中,經常會表現為一種畏縮或對權力(暴力)的過度推崇及依賴。有資料顯示,經常重複性選擇有暴力傾向的配偶的受家暴婦女,通常也有一個會施暴(無論肢體暴力或精神暴力)的父親或母親。

人吃五穀雜糧,總有七情六慾。大人縱使EQ再高,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人的情緒像火,在情緒延燒之前,最好能開出“引火道”。我會建議,如果你的情緒很糟,脾氣快要發作了,不妨直接告訴你的孩子:「媽媽今天特別累,請你體諒我配合一下好嗎?」「我已經快要控制不住脾氣了,希望你不要再惹我生氣」「再說一次,我可能就會處罰你,現在先不要說了好嗎?」。你也可訂立一些“說三次原則”,就像于美人說的:「第一次是教你,第二次是教育你,說了三次你還不理,老娘只好“教訓”你。」有了這個“可循”的規則,你的脾氣也不至於悶不吭聲地爆發開來。如果要處罰孩子,要趁雙方還沒有演變成情緒性對立之時,如果來不及了,那就先擱置,各自冷靜等情緒過後再來處罰的並說明原因和道理。讓雙方知道彼此為什麼生氣、為什麼犯錯、如何彌補錯誤、下次該怎麼處理類似的狀況,才是面對孩子犯錯真正重要的事。處罰只是加強印象,並非教育的本意。

有一件事你可能要特別注意。小雯現在表達情緒的方式(撲、咬、頭撞)是屬於比較強烈的肢體衝撞,你需要注意小雯是否有被壓抑的傾向,或者極度需要關注的心情。孩子無法理解也還沒有學會擺平內在的衝突,這時候通常會在肢體語言及行為上透露。發現孩子的行為出現過於激烈或偏於常理的時候,不要懲罰行為本身,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及時導正,根本地解決問題。很誠摯地建議你,可能需要了解小雯在保母家有沒有受到“偏頗”的對待。

文中所述的保母一段話,其實令我感到不安。保母帶的是自己的孫子,在說明孩子間的糾紛時,顯然對小雯是持有“成見”的。許多保母可能憑的是自己拉拔孩子長大的經驗,照顧孩子的吃喝穿睡儘管是細心又週全的,但是面對孩子的心理問題或教育的分寸,不一定能夠重視個別差異。如果其中出現偏袒、冷落甚至虐待的情況,小小孩也無法說出來。畢竟孩子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託人撫養照料,對撫養的情況得細心詳察,斷不可因為一面之詞,就遽下論斷,要不然孩子受了委屈,那真是求助無門了。我會建議你如有休假,不妨提議跟著小孩到保母家生活一天,詳細觀察後,再做判斷。我知道中國人素來厚道,這樣的“不情之請”很不容易說出口,但是除非有更高明的對策,否則孩子在保母家的生活你是很難明瞭的。或者你可以開始打聽素有愛心的幼教機構,先去觀摩參訪幾天,這些現代化的機構比較能接受父母關心幼教環境的心態,多半會接受。如有中意的,或許該考慮將孩子換一個托育環境,審視她的情緒狀況有沒有改善。這是我非常誠懇的建議。

父母的愛和撫抱,是孩子最佳的情緒穩定劑和抗憂鬱藥,這就是親情。大家都知道「北風和太陽」的故事,做孩子的太陽,溫暖融化她的頑強,不要強拗執著於尊嚴或道理。一個即時的擁抱,可以給你們倆在別處都享受不到的人性。孩子的純真是一面照妖鏡,藉此你也許可以發見自己已經日漸僵化、麻木的感情,關於虛榮、關於威權、關於急功好利的思維邏輯,甚至關於人世茫茫的心情,都會得到著落,或許那天,你會真心感謝老天爺,賜給你一個孩子,讓你明白了不計得失的愛。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幼兒的情緒管理(上)

景穎:
(上略)
最近經常留意您的部落格有無新的文章,苦苦守後呢....,不過頭大的媽媽又來求教了.......
小雯現在很容易鬧脾氣,不順她的意就會整個人放軟賴在地上躺著不起來,經常還會搭配豆大的淚珠滾下來,吃飯的時候更是不肯乖乖坐著吃飯,常常喜歡站在椅子上跳.為了怕他發生危險,言語的制止甚至出動小藤條ˋ小棍子威嚇也沒有用,回台中不乖時外婆也是說要教,講不聽就要處罰,可是小雯好像沒啥在怕,因為他知道我們不會真的打的很用力,經常跟你對峙,不像我同學的兒子,被大人斥責或是看到我們拿小棍子威嚇小雯時反而是哥哥哭很悽慘........,聽褓母說,推小雯跟哥哥(褓母的孫子)一起去市場買菜,小雯如果坐在後面的車車,就會把腳腳往前放,壓住哥哥的肩膀,如果換位置讓她坐前面,他就向後躺,壓哥哥的肚肚,褓姆說她孫子都會被小雯欺負,聽了真不好意思....,她最近還有個變本加厲的習慣就是咬衣服跟床單跟棉被,已經有幾件被單跟床單被她咬破,有時他覺得好玩還會從床上跳下來或是用頭撞人,跟她說不行就越故意進行上述那些行為,讓媽媽很頭痛...

我老公同事的小孩也經歷過一陣子耍賴躺在地上的狀況,甚至有一次在外面的停車場直接躺下,她爸爸不妥協直接把車開走嚇唬她,之後她就不敢了,甚至還跟他弟弟說不可以躺在地上,不然爸爸真的會把車開走,弟弟就真的乖乖聽話不敢躺在地上耍賴.......,聽起似乎有道理,可是我可能做不來,因為我會擔心安全問題,真的把車開走看不到小孩,怕萬一發生危險,在家裡小雯耍賴躺地上時我們目前處理的方式不理會她,看她躺久無趣自己起來,可是他皮膚很容易過敏(因為地上有灰塵),加上冬天躺地上冰冰的,我ㄧ聽到她打噴嚏怕感冒就想辦法哄她起來,真的哄不起來就硬拖起來讓她在床上拗........ 最近全家人動不動就對小雯說壞壞就打打,可是說多了這招好像也沒啥用,反而是看見暴跳如雷的家長.......媽媽現在只好發出SOS求教了...



* * * * * * * * * *

禎:

你的這封信我想了比較久,雖然聽說過,也看見過小孩賴在地上耍賴的行為,但是我在帶我家兩個的時候,真的沒遭遇過。不過,有兩個小故事先跟你分享一下。

有一次,文文犯了一個小事(我都忘了是甚麼事了),我處罰了她,她不停的大哭大鬧,雖然看著覺得不忍,但我又覺得如果這時候去遷就她的性子,去哄她,倒像錯得是我,站在這個“理”字上頭,當下便橫了心,鐵著臉不去理她。當然哭鬧完一陣,事情也就告一段落。

第二天下午,我跟文文在房間裡玩洋娃娃,我記得那時她大約兩歲左右,話還不是說得很清楚。我看著她寧靜地玩著娃娃,邦娃娃洗澡、包尿布,隱隱想著前一天的心中的不安。然愛後,我心血來潮地問她:「文文,你現在是娃娃的媽媽,娃娃是你的小baby,是嗎?」文文天真地點點頭說:「是啊。」她手上還笨拙忙碌地跟娃娃的“尿布”糾纏著。我又問她:「那現在你的小baby不乖,惹媽媽生氣,你罵她,她一直哭哭,你當媽媽要怎麼辦啊?」文文突然停止了手邊的動作,把娃娃一把摟在懷裡,右手溫柔地拍著娃娃的背,嘴巴裡不停地說著:「惜惜...惜惜...」當下我心頭一熱,已然聽見孩子的心願。我不敢看文文的眼睛,低頭喃喃的說:「對不起,媽媽昨天氣昏了頭,現在我知道了,以後媽媽不會再這樣對你。」

孩子在父母這裡最深的渴求是甚麼?你在你的愛人身上最衷心期盼的是甚麼?無非是“愛”而已。

另一件事是我老公談到過的。他說他記得有一次,應該是他中學時的事,某次月考,有一科因為自己的粗心,沒有拿到預期中應該得的分數,心中懊惱不已。回家母親看到了考卷,追問他對於錯誤的題目,是否有好好的檢討?他的心中卻感到一陣失落。跟我說起這段往事時,我的老公已然是個成年人,他於是能夠說出,其實他希望那時候,母親能對他說幾句安慰的話,因為他犯的錯誤早在心上檢討、懊惱了好幾回,只希望有人能緩解他這種懊惱的情緒。

或許是民族性的關係,我們對於感情的表達一向是迂迴而含蓄的,許多關懷與愛都包裹在“道理”的背後。但是孩子對於這些迂迴含蓄的內在常常不能十分體會,反而因此對於不斷的“說教”反感、厭倦甚至因為情感的不能滿足,而演變成一種對抗的情緒。我覺得這是我們這個文化裡,親子之間的一大障礙和誤會。我自己也不是全然能習慣開口閉口地說著“我愛你”,但是想到孩子寂寞的心情,對於擁抱和撫慰,逼著自己要不斷地“練習”,因此,面對對孩子的管教,我要求自己的認知順位要依著「情-理-法」三項兼顧的原則。

當我在職場或領導團隊的時候,發現一項溝通的至寶,那叫「通情達理」。情通,而後理達;心悅,而後誠服。否則連對方的心情都拿捏不準,再有道理,也難以服人。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一樣管用。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真的不得不多花點心思和時間,先表達同情和理解,再訴諸道理和管教。或許因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過於繁忙,尤其許多父母期望對孩子的管教能夠“迅速收效”。所以總忍不住馬上便“祭出家法”,務使孩子在最短時間內乖乖臣服。但是事實上,這真的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嗎?家庭聚餐後,大人忙著收拾,又惦記著孩子睡前的一大堆事情要做,你知道已經過了孩子應該睡覺的時間,但是她還在那裏耍賴、哭鬧,不想立即就去刷牙上床,你知道她又睏又累,你也是,這時候,你會怎麼做?

花一分鐘,說明她該做的事並命令她立刻去做,她花三分鐘東拉西扯,藉故拖延;你再花一分鐘喝令她立即執行否則家法伺候,她再花三分鐘苦苦哀求,哭鬧叫嚷;你火大了,放下手邊的工作,決心“懲戒”到底;拿起“家法”恐嚇威逼、打罵咆哮、她嚇哭了,假戲真做,哭喊叫鬧、躺在地上一賴不起;其他家人看不下去,加入戰局或勸或罵,拉扯推擠....。請問這場鬧劇不花個二、三十分鐘,能順利結束嗎?但是就我所知,這樣的情況在許多家庭幾乎天天發生。

讓我們換一個方式看看。如果你先花一分鐘想想,雖然過了“平常”的上床時間,但“不平常”的聚會剛結束,孩子的心情可能還兀自亢奮著,是否該給她一點時間“恢復平靜”,然後你放下手邊的工作,花五分鐘的時間,以平靜的口吻把孩子叫到時鐘前面,跟他小聊一下今天發生的事情,結束前平淡地問她還要多少時間,可以去準備上床睡覺的事?並要求他遵守約定,然後你再給她5~10分鐘的時間去做一點想做的事情,放鬆心情。我的經驗是,通常孩子一放鬆下來,就會注意到自己的睏倦,不到五分鐘,她就會告訴你她想睡了,一切都能順理成章地進行。事實上,大約十五分鐘的時間,你們可以平和又愉快地解決這個事情。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難纏的一歲半(下)

所以當你被惹毛的時候,只有一字箴言分享:

事緩則圓。在生活當中十萬火急的事其實一百件不到一件,弄翻的飯讓它在地上擺一會兒其實沒多大關係、哭鬧不休的小娃娃,讓她哭一下,妨害也不大。在緩下來的空檔,你才能稍微整理一下你自己:到底為了什麼生氣?有時候你會發現,或許你的孩子並沒犯了甚麼不該的錯,你只是不高興她不順從你;你只是焦慮等一會要進行的工作,眼看著就要來不及;甚至你是為了管教給別人看的....一想清楚,對孩子,你就打不下去了。

最末,還是老話一句。一個人的一生,受很多巧妙的緣份牽連。

佛洛伊德主義的心理創傷分析,一個人的身心健康過度地歸咎於幼年經驗或父母教養,讓現代父母的壓力很大。我引據的理論雖是西方心理學的研讀分享,但我並沒有百分之一百信它,只是拿來當成一個切入的角度,提供給你參考,因為我認為這一類的學說對於人生的確有獨到精彩的細膩觀察,但失之狹隘。把視野放大來看,人類的文明發展背後有一股驅力,我姑且稱他為一種“向上力”,這股向上力使人類即使歷經了歷史上各樣的創傷、黑暗,仍然整體性的在尋求一種更為完美或說接近完美的生活方式。這就是“人”。這樣的驅力正因為存在在每一個個人身上,才能使人類整體向前邁進。

你在事業、孩子、親人之間,面臨許多糾結,相對來說,我跟我的孩子則處於一個相對單純的教養環境。我所進行的教養方式跟這樣的處境有絕對的關係,所以,你不必認為你做不到,是一種缺失。我盡力道出的原因,是希望能提供你“靈感”,你是不可能“模仿”的,也不應該以此為目標。你應該將自己在這樣的景況、個性、甚或是囿限底下,找出你們一家的和樂之道。當孩子們脫離幼童階段,離開家門,進入學校、參與社會,還有許多美妙的契機和啟發,憑著人的向上力,引領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成長只有一次,不能重來。」這是奶粉廠商騙錢用的,我認為完全沒有道理。你要對“人”多一點信心,對你的孩子、家人、朋友以及孩子們將創造的新時代,都多一點信心。還有,最重要的是對你自己多一點信心。

你是一個良善而美好的人,有時候,這就夠了。

~後記~

有些父母擔心自己的創意不足,或不曉得該跟自己的孩子如何相處(消磨時光)。我會建議,首先先開放對孩子或自己的刻板印象。孩子未必真的喜歡童言童語或者“幼稚”的遊戲,你也不一定要板起臉孔,才能贏得孩子的尊敬。順著你跟孩子感興趣的事,你就能發掘很多屬於你們自己的小遊戲,這種親密的體驗對你和孩子都是畢生難忘的。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幾乎一整天都跟孩子黏在一起,有時候一起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你的投入的狀態很好,孩子也會感到興致盎然。例如:我會念我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逐字逐句地讀出來----即使那是艱深的人類學或社會心理學,孩子會專注地看著你的表情,聽著你的聲音,這就是你們的情感在互相感染交流的時間。當然,當他感到無趣或不耐的時候,你只得適時的打住,進行下一項活動。

教育可不是教他123或ABC,家庭教育的功能跟學校教育是不同的,父母不要太心急。生活中有很多事,讓孩子一起參與其實是安全而又有趣的。例如一起整理買回來的菜,他會高高興興地抱著高麗菜,放到蔬果籃裡、一起折衣服、一起做飯...如果你跟我一樣對烘培有興趣,一起做餅乾和麵包,保證讓你倆高高興興地度過很多香噴噴的時光。當然,你做家事的效率和標準會因此被徹底改變,你的衣櫥裡會出現捲成一團的毛衣,餐盤裡會出現金魚形狀的水餃....開心一點,孩子改變了你一成不變又單調刻板的生活,不是嗎?

有些時間可以讓他作一些獨自安靜的工作,我的孩子從兩歲開始,就會有自己的對開畫畫本,畫具,積木跟黏土。倒不是我指望他們將來成為偉大藝術家或工程師,而是這能讓他們獨自安靜而且安全地操作的東西,隨著年齡漸增,應該安排只屬於他們的“工作角落”,在那個地方他會有安全感跟歸屬感,這對他們培養自尊和專注力有一定的幫助。而且也能幫助他們理解,當爸爸媽媽在他們的工作角落時,是需要獨自和安靜的,藉此建立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範疇觀念。

有一些職場媽媽屢屢在思及辭退工作,回家當全職媽媽的時候,會有一種潛在的恐懼:萬一我是個差勁的媽媽怎麼辦?萬一我根本不喜歡(不懂得)跟小孩子相處?萬一孩子不喜歡我怎麼辦?....

我們得在這裡先釐清一下因果問題。

當你是個Part time媽媽時,回家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可能平均一天只有三~四小時,還要料理很多瑣事,你難免會恐慌地想著:「天啊,僅僅是數小時的時間就讓人如此不耐煩,要是當全職媽媽我要怎麼辦。」但是,這是原因,卻不是結果。也就是因為相處的時間不夠,還沒摸熟小孩的性情、互動的節奏,你們的互動就要“被迫”中斷了,你和孩子便落入了越著急越處不好的惡性循環。有一段時間對親子互動有所謂「質勝於量」的說法,直到最近這說法被修正為「量改善質」,我認為該分階段來談,在孩子的幼童階段(0~7歲),相處的時間量會大幅度地改變你們倆的關係,因為這段時間幼兒對撫育者的依賴程度很大,個體的成長變化也很大,而父母也需要很多時間和自我教育,來調整身為父母的一切認知,最重要的認知還是來自跟子女互動的過程。如果不是亦步亦趨地伴隨著幼兒成長,很難及時地發掘孩子的變化和需求,即使讀遍各種教育心理的書籍,也很難在實際生活中應用。

當然,成年人的習性很難改變,也許你本身已經是一個不容易改變觀點和習慣的人,也很難跟幼兒親暱相處,那麼你應該嚴正評估,是否適合貿然辭去工作,回家養育小孩。就像我說過的:父職母職不是天生的。那麼我就會建議你,要謹慎介入管教,既然你知道自己不適合吃這行飯,不如跟孩子好好相處。“有管教不一定是好管教”,把保育的工作交給你信任的對象。輕鬆愉快的家庭氣氛對孩子來說是幸福的成長環境,就朝這個目標試試看吧。

難纏的一歲半(上)

Hi 景穎:

本想這禮拜帶小雯去妳家玩,奈何他最近腸胃型感冒,又吐又洩瀉,今天已經好多了,可是怕傳染給你家小朋友,所以只好作罷......,總覺得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Baby的狀況又特多...害媽媽都不能按計畫行事.褓母還說他沒有帶過這麼會感冒的小孩,像豆腐一樣脆弱......

我看書上說一歲三個月以後到一歲九個月的小朋友,包含睡眠狀況及食慾都不穩定,脾氣好像也是,最近小雯常常都用哭鬧的,搞不清楚他到底要做什麼,有時候堅持自己吃飯,吃到一半突然用手將碗跟食物連同湯匙很生氣的丟掉,當然我很生氣就抓她的小手來打.....,很想克制自己的脾氣,可是當我怎麼勸她都沒用,真的難搞就會把我惹毛..... ,我發現最近似乎沒啥熱情陪著她玩遊戲,好像也想不出新的點子,覺得自己當媽越當越沒創意,每天有點應付了事.我也在曾思考你說我是否考慮當個全職媽媽,可是我很擔心自己是個沒創意的人,每天跟小孩攪和在一起需要多元的創意跟她互動,如果是我全職帶她我可能會不知如何度過每天的時間,也不能滿足他的需要?

(下略)

禎:

(下略)

彈性,大概是當爸媽最需要培養的特質,被惹毛,大概是老爸老媽的宿命。

從網路、書籍、友人之間...到處都充滿著育兒的理論,有一段時間我的弟妹被搞得非常焦慮,那時候她要上班,又要面對跟公婆的教育歧見,堅持一歲半就送到托兒所去,跟我媽鬧得很僵。探討起來,由於無法當一個全職媽媽,使她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在心理層面多了一份罪惡感和內咎。一有閒暇就看書或網路搜尋育兒知識,那一堆的專家說法對她實際育兒有幫助的其實並不多,有些意見更是完全相對,令她無所適從。結果這一大堆的資訊只有加深她的焦慮。那時候我對她說:「把那些書先放下吧,這樣你才能把眼光轉到孩子身上,看著孩子去感受和思索,找出發生在你跟孩子之間的事,然後你才知道在書本裡要找些甚麼來看。」

小雯這個階段對自己非常感興趣,兒童心理發展學家稱為:鏡像階段(從鏡中認出自己,如果她照鏡子的時候發現嘴巴上有一點髒髒的,她不是去擦拭或觸摸鏡子,而懂得擦拭自己,那就是確定已經進入這個階段了)。這個階段大約從8~16個月大開始,簡單說這就是一個將她自己整合成一個人來看待的時期,是幼兒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她將積極地整合自己的感官、認知、協調、控制。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試著探索各項能力、並企圖操控,所以又有兒童教育學家稱為:自大期(或自戀期)。這個階段的幼兒總是自大、執拗、凡事堅持己見、並期待別人也聽她的話。然而“經驗不足”的他們,又老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於是對自己的失敗感到挫折、沮喪甚至憤怒。你信中提到小雯吃飯的狀況,其實很可能就是典型的例證。

如果這樣來理解小雯現在面臨的困境,或許你就不必趕到那麼生氣或挫敗。我的建議是:

1.盡可能幫她選擇能力範圍內的遊戲或工作,讓他盡情發揮。例如她可以安全攀爬的椅子,讓她可以自己爬上去“坐坐”、容易操作的餐具(避免食物潑灑出來的淺盤或湯匙,或太深以至於無法順利取食的深碗)、可以自己用叉子或湯匙輕易叉起的食物大小和輕鬆吃完的份量。屬於他自己的毛巾和抹布,讓她自己擦臉或幫忙擦桌子或地板。

2.當他完成一件工作時,真心的讚美,不一定要成天大驚小怪地說著:你很棒。但是當她真的很得意的時候----即使她拿了一杯易碎的玻璃杯,倒了太滿的水以至於灑得衣服、客廳到處都是,但當她成功地將杯子放在桌子上時,你要真誠的看著她的眼睛對她說:你好厲害、你做得很好....之類的,然後才開始為她換下濕衣服、拖地、悄悄地把危險的杯子收起來。拿出她的杯子,倒半杯的水告訴她:如果你下次用自己的杯子會做得更好喔。(她不一定會聽,也可能要求再來一次,你的買菜計畫泡湯了,但是,要記得我告訴過你的,先苦後甘,這一關好好的過,以後才會越來越輕鬆。)

3.當她挫折或沮喪的時候,你可以鼓勵她換個方式再試一次;如果她仍然心情不好,你可以建議她休息一下作一些喜歡的活動再來;要是她真得生氣、難過到一個不行,你可以抱抱她,把她的小布偶或小被子(最能安撫他情緒的東西)給她,或讓她一個人好好地哭一場吧。畢竟,成長以後,想要這樣盡情地哭,還真是不容易,就當她在提領她自己未來的眼淚和情緒吧。但是真正棒的是,你能教她幽默以對,告訴她:喔~我知道了,飯飯說她現在比較想躺在桌子上,請你等一下再吃她。在這個時期培養起來的幽默感將伴隨她一輩子,成為她心靈上的好朋友,但是千萬不要譏諷她。

4.這個年齡又被稱為事故年齡,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她經常錯估了情勢和自己的能力,所以有一些安全原則是不能讓步的。也許她想要自己從浴缸中出來,卻會滑倒或絆倒。那你要明確的告訴她:不行,或許你跟她會僵在當場,但是「不行就是不行」,有時候過馬路她會突然掙脫你的手,想要一個人走。你要立刻牽住她:告訴她:「過馬路一定要牽牽,絕對不可以一個人跑掉。」如果她不能聽從,那你就要決斷地帶著她離開馬路甚至回家,即使要抱著她也要表明你不讓步的部分(要嚴肅但不必要太兇或太情緒化)。通常我會告訴我的孩子,這裡不可以不牽手,等下到了公園裡面才可以。一般來說只要孩子清楚明白你的立場和決心,她其實不會執拗或堅持太久。除非孩子是亞斯伯格症或自閉症的患者,這就要求教於專門知識了。

以上這些事情說下來,你便知道我為何說,彈性,大概是做父母最需要培養的特質了。尤其是面對三歲以下的幼兒

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焦糖蘋果派(下)

在盛產乳製品,並且以麵粉為主食的西歐各國,派是很家常的點心,就像中式的酥餅,有甜有鹹、從野餐到宴客各種場合都可以見到。

蘋果派的內餡各家不同,蘋果派的內餡主要分兩種作法:一是用大塊新鮮的削皮蘋果加上黃砂糖跟蛋,直接烘烤。另一種是將蘋果先熬煮過,甚至熬成泥狀或帶果粒的果醬。我這次的蘋果派內餡是先用膠糖熬煮的稍大塊蘋果,添加肉桂跟少許的玉米粉漿。也有的食譜喜歡內餡較乾,不加玉米粉漿而改加麵包粉。為了減低糖的用量,我會加入天然的無花果乾、及葡萄乾,既增添了酸甜的風味,又可以減少精製糖的用量。蘋果酒(或蘋果白蘭地)跟蘋果是非常搭配的酒類,加入酒類可以襯托果香,達到提味的效果,喜歡成熟風味的可加干邑白蘭地。

蘋果的品種將直接影響派的風味,為此,法國人將Cox apple製作的蘋果派奉為經典。我曾在七月時遊歷北加拿大,正逢當地蘋果盛產季,自家後院種的又酸又小的蘋果,一麻袋一麻袋的在市集中販賣,顏色從青到紅到花斑密布,將上農家自製的蘋果醬等產品,真是令人眼花撩亂。每當我製作蘋果派的時候,就會感嘆,在台灣能選擇的品種真是太有限了,也許自家後院吃不完的蘋果,才是造成蘋果派成為歐美各國家喻戶曉的媽媽經典菜的原因吧。

B.內餡(焦糖蘋果)


一、材料:


a.蘋果(青龍或紅玉)............4~5個(切丁或切成1/8塊,是口感喜好而定,先浸泡在鹽水裡)

b.黃砂糖.....................3~4大匙

c.無鹽奶油....................2大匙

d.無花果乾、葡萄乾.............1杯(事先切成1/2~1/3,以e.的蘭姆酒浸泡一夜)

e.蘭姆酒......................2大匙

f.蘋果酒或白蘭地...............1大匙

g.檸檬汁+檸檬皮屑..........1.5大匙

h.玉桂粉...................適量

i.玉米粉水(粉:水=1:1)...1大匙



二、作法:


1.b.和c.同放在鍋中以小火加熱,不停地以木勺翻攪直到糖色呈現焦褐色,泡泡幾乎消失,即成奶油焦糖。

2.加入a.蘋果丁或蘋果塊,剛開始糖會結成硬塊黏在蘋果上或鍋邊,繼續翻攪,等蘋果出水就會融化焦糖。

3.蘋果熬煮至半透明狀,加入調味的d.e.f.g.,再熬煮15分鐘左右。

4.灑上玉桂粉,拌勻後,徐徐加入玉米粉水,攪拌至略為透明黏稠,收汁。待涼備用。

C.填餡及烘烤:

1.派皮平舖在派盤上,裁去多餘的派皮。務使派皮與盤底緊貼密合,以叉子在派皮上叉上幾排氣孔,以免派皮過度膨脹。

2.將涼透的蘋果餡填入,每鋪一層就輕敲盤底,要讓餡緊密塞滿派盤的每一個角落,切開時才不會餡與派皮分離。

3.將剩下的1/2派皮依速成摺製法擀好,鋪蓋在派盤和內餡上,將邊緣壓緊,上下派皮之間已沾一點麵粉水或蛋黃水,緊緊黏合,捏出派緣的形狀。

4.在派皮蓋上以尖刀畫出幾刀,使熱氣可以透出

5.烤箱預熱至230度C,派包好放到冷凍庫醒15分鐘

6.醒好的派表面刷上一層蛋黃水(蛋黃一顆+水一湯匙攪勻),送進烤箱先以230度C烤15分鐘,再調降至190度C烘烤35~40分鐘。取出稍涼後再切,會更好切。

剩下的派皮密封好放在冷凍庫可保存一個星期左右,要用前十小時取出放在冷藏庫解凍即可。擀製後,灑點糖跟杏仁片,可製成好吃的酥餅。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焦糖蘋果派(上)

在家當媽媽的這段日子,算是圓了一個夢,那就是可以盡情的打毛衣、烤蛋糕,盡情鑽研各種美食。

看慣我一向中性作風的朋友,對於我的廚藝總是相當驚訝,不敢相信我有這麼“女人味”十足的一面。但是廚房工作其實是一項綜合理性與感性的工作,在食材、鍋碗瓢盆與流程安排之間,必須高度地打開感官,聲音、嗅覺、觸覺、口感,當然還有想像力。通過有序的鋪排,勾勒出心中味覺、視覺與口感的搭配,在辛苦的操作之後,期待成品出爐的關鍵時刻....這背後想要讓孩子從小學會用自己的舌頭分辨好食材跟好味道的用心,更是我衷心期盼的成果。

現在要分享的是香酥的焦糖蘋果派。這樣一到麻煩的點心為何要自己做呢?

市售的酥派、丹麥麵包、餅乾等,又香又酥,令人難以抗拒,但是最令人擔心的是反式脂肪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酥油或乳瑪琳。在一百多年前動物性脂肪對心臟病、高血壓罹患率的影響,在美國開始被注意,然而離不開奶油的美國飲食習慣很難更改,因此,他們使用植物油加以「氫化」、加入人工香料和色素製成固態的人造奶油----乳瑪琳(Margarine)。所謂的反式脂肪的反式脂肪酸(trans-Fatty Acid)簡單說是一種不存在自然界的分子練組合,它會逆向地附著、沉積在血管裡,無論你怎麼運動,吃甚麼樣的維生素,都無法使它從人體裡被分解代謝出來,肝臟和膽汁裡的酵素也拿它沒辦法,可以說是人體的百年垃圾,被列為最壞的一種油。偏偏這種人造油脂,成本相對低廉、耐高溫、而且添加的人工香料烹調出來的氣味比天然脂肪還要持久,機器便能輕易製作酥脆的口感,所以深受攤商及食品加工業的喜好。如果你看到包裝上強調“純素可食”的香酥餅乾,百分之百是人造酥油或乳瑪琳製作的,而且用量相當可觀。另外各式油炸的香酥零食,包含超市裡用大包裝販售的那些,也多半是經過氫化的棕梠油製做出來的,現在的研究顯示,這些氫化油不僅跟心血管疾病有關,也跟罹癌的風險呈正相關。

口欲是很難完全被抑制的,我認為讓心情愉快也是很重要的養生之道。如果偶爾想要吃得香酥,不必有太大的罪惡感。選擇自然乾淨動物性的豬油、牛油或奶油,仍然是比人造酥油跟乳瑪琳要來得健康的。

~焦糖蘋果派~(直徑22cm的派盤一個份)

A.派皮

一、材料:
a.低筋麵粉..............225g
b.高筋麵粉.............. 75g
c.有機無鹽奶油......225g
d.食鹽..........................6g
e.冷水.............140~145g (將d放入e中溶解,放進冷藏庫製成冰水)

二、做法:(「菲塔久拉比特」速成摺製法---一種速成的派皮摺製法,適合懶人操作)
1.將冰過的奶油切成2.5cm的丁狀置於大容器中,將a+b混合過篩,篩入有奶油的容器中
2.以切拌刀(刮板)隨意將容器中的奶油與麵粉切拌混合,讓粉裹住奶油即可。
3.容器中央的油粉混合物撥出一個碗狀凹陷,注入是先製好的冰鹽水(留一些水以作適度調整)
4.以切拌刀將內側的粉依次拌入水中,以畫圈圈的方式逐漸向外拌和。
5.麵團由外側摺入內側,以切拌刀從上方加壓,重複這個動作直到麵糰聚成一團,盆內沒有太多餘粉。剛開始的時候會多出很多麵粉,不要貿然增加水量,水分會漸漸被麵粉吸收而聚合。
6.將聚合好的麵糰以刮刀對切,兩分上下重疊,再以手或刮刀將兩塊重疊的麵糰下壓,重複這個動作三到四次,即完成派皮麵糰。
7.將完成的派皮麵糰表面灑上一些手粉(高筋麵粉),以保鮮膜和保鮮袋密封包好,放進冷藏庫醒一個晚上。
8.派皮從冰箱取出,將麵糰至於灑了些許手粉的工作檯上,用擀麵棍略敲一下使麵皮軟化,擀成約20*50cm的長方狀,然後沿長邊摺成三摺的方形
9.將方形旋轉90度,擀成約20*60cm的長方形,再沿長邊摺四摺,成為小正方形。
10.重複動作8~9的動作,各一次,直到麵皮變得滑順。記住要讓麵糰保持在低溫的狀態,當麵糰變得容易沾黏,就要包好放回冰箱再冰一下,手粉過多或結塊,會讓派皮變硬而無法酥脆。
11.摺製好的派皮密封包好,進冰箱醒20分鐘,取一半的麵糰拿出來在灑粉的工作檯上擀成比派盤稍大的圓形薄片(約3~4mm),舖在派盤上,用手指從派盤內緣向外調整派皮的密合度和形狀,以尖刀切去多餘的派皮,用叉子將派皮的底部戳一些排氣的細孔,即完成生的派底。



後記:

派皮在點心的製作當中,算是難度較高的。因為派皮的酥脆口感來自麵粉跟奶油的層次,一旦製作過程奶油提前融化吸收了麵粉,便難以製作出層次分明的酥口。尤其台灣的天氣較濕熱,製程要保持低溫較困難,除非像在專業廚房保持16度C左右的空調環境。所以我剛開始練習時多在冬天作派,並且將鋼盆、不鏽鋼刮刀等器具及奶油、麵粉等材料先放在冷凍庫裡冰過,每一次離開冰箱操作,不超過15~20分鐘,全程避免用手。

奶油的黏度會讓擀皮的時候很不順利,所以我會將麵糰放在大的保鮮袋內,灑上少許手粉後擀製。擀好之後直接將保鮮袋剪開,隔著塑膠袋操作,避免薄薄的派皮在從工作檯到派盤的過程中撕破。

麵粉和奶油是很容易吸附雜味的食材,進冰箱前一定要密封包好。

另外影響派皮成敗的還有麵粉不可以攪拌和麵,起筋的麵糰會讓派皮變硬,手粉的量要控制好,有多餘的粉一定要用刷子刷掉,烤派的溫度一開始要訂高一點,如果是家用電子烤箱,要定再比食譜高十度左右的溫度(大約240度C,烤10~15分鐘後再調降到190度C)

坊間的食品材料行有許多製好的冷凍派皮,無論烤派、製作酥皮濃湯都很方便。但是同樣的問題是,那通常是使用酥油等反式脂肪製作的,而且因為新鮮度的關係,製作出來的成品會讓人覺得很油膩。

有興趣自己作派的朋友,可以以此食譜的半量開始製作,等摸出心得後,你會覺得作派真是一件又刺激又好玩的事,而且它的變化還很多。下次我作派的時候會多拍些製程的照片補上,以彌補書面說明的不足,因為我完全是個業餘玩家,希望有更高明手法的高手,能給我意見互相交流。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搬家

記憶中,過去住過的每個房子,都待得很短暫。


小時候,由於爸爸不斷糊裡糊塗地欠債,於是媽媽便不斷地賣房子、找房子、湊錢、搬家,還不到國中我已經住過四間不同的房子,而每一次搬家,對新居處的記憶就越來越模糊。最後落腳的地方,是維持我們一家生計的麵店。在那個房子裡,屬於我的地方只有一坪多一點的廁所,改成與弟弟妹妹共用的房間的上舖。收銀檯邊的回收辦公桌一角,是我邊看店邊讀書的地方,除了過年幾乎沒有一家人吃飯的地方(做生意以後,我們總是找時間各自吃碗麵或水餃),在脖子上套塊寫生用的對開畫板,睡前我坐在有低矮天花板的上舖,曲著腳弓著背,在那上頭寫日記和生平第一封情書。


在小阿姨送給我們的過期雜誌當中,我最喜歡「雅砌」或是「美化家庭」,雖然一年當中只會出現兩、三本,我總是如獲至寶,小心翼翼地一再翻閱,好像得糖尿病的小朋友翻閱蛋糕食譜一般。


婚後,由於我倆選擇的不是「賺錢」的路,租個小小的公寓,除了書籍、電腦,我和老公兩個人從沒添購過其他家具,三兩年便換一個住所。那時候,我一次也沒想到關於“我的家”它該有的樣子。八年前,公公婆婆大概看不下去了,拿出他們辛勞賺來的錢,幫助我們買了第一間房子。第一張餐桌、第一台洗衣機、第一張床、第一座衣櫃、第一個孩子、第二個孩子.....,我們就這樣築起了第一個巢,成了我住得最久的一間房子。成了一個家。


十五年了,我在台中的日子幾乎跟在台北一樣多。然而,還是沒辦法將這裡當作故鄉,我想念台北。很想。記得第一次從台中坐客運回台北,車子一下交流道我看見濕淋淋的台北街頭,灰沉沉的天,在雨中異常妖豔的招牌燈,明亮落地窗裡忙碌穿梭的人影....我忍耐不住趴在車窗上嗚嗚噎噎地哭了起來。台北市的爛天氣、爛交通和擠滿摩托車的騎樓,我通通想念。


無數次的溝通、猶豫、想了又推翻,推翻再想起。這次,我們終於要帶著一家大小,搬回台北了。我的思緒不再翻騰,卻五味雜陳。


還有十天,我們就要搬到台北一租來的公寓了,女兒逐日逐日地倒數。還有十天,我們就要搬離開這個可愛的家了,收拾打包的動作一天比一天慢....相聚、離別,在這樣的時刻裡交錯。

午夜的客廳,立燈泛射的燈光,映著孩子們在牆上的塗鴉,透著幾分古怪神秘的揶揄。聽著細細的雨聲,台中也難得地下了一陣雨。我在兩地的雨聲間巡梭,心像被折了上百次的紙....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要不要生第二個?

景穎 :

我聽了您的建議,把菜跟肉分開煮,再加點鹽巴,弄給寶寶吃.果然美味些....,只不過寶寶的體重仍然沒有增加,我知道不能心急(至少媽媽的廚藝有些進步了....^-^)

其實有個問題在我心裡盤旋已久--"老二情結" ,想要聽聽您的看法...首先想要請教您是在何種情況下決定生老二? 最近寶寶滿週歲了,我也在掙扎是否該生老二,覺得一個孩子似乎孤單些.但我先生堅持一個就好(因為覺得養不起....)...隨著生育年齡拉警報(我生女兒時已經是高齡產婦了),加上之前不易受孕.深怕再過幾年就真的想生完全生不出來了...

我自己不排斥有兩個小孩,但也擔心經濟上的壓力以及自己是否有能力照顧兩個小孩,所以一直在掙扎....這問題就一直在我心裡矛盾著.

不知您對於一個小孩或是兩個小孩較好有何看法?



*******************

禎:

這兩年我常被問及這個問題,有趣的是,在文文滿一歲的時候,我跟奶媽也討論過這個問題,包含對能力、經濟和獨子的優缺點問題。我們的討論很快取得共識,現在我想跟你分享我們看待這個問題的角度。不過,我不想從經濟學的“成本與效益”來分析,我想從所謂的“生命教育”的觀念切入。

美國暢銷作家茱蒂.皮考特2005年的得獎作品「姊姊的守護者」(於2009年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卡麥蓉狄亞擔綱演出)。故事提及一位律師母親,為了罹患罕見白血病的姐姐,以尖端醫學生育了第二名孩子安娜,以便供應最符合姐姐體質的幹細胞、脊髓或器官,以備“不時之需”....。小說尖銳地討論到生命的本質、愛與道德、親情與道義....。

我們該以任何理由去“製造一個生命”嗎?

當初,文文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時,我非常迷亂。面對最愛的戲劇工作,奮鬥了十餘年終於摸索出一個明確的方向之時,一個生命悄悄在我的體內進駐。我如何思索都不明白取捨的關鍵何在,終於打電話給一位已為人母的親密好友。她反問我:「未來就算只有你一個人,你仍願以一己之力,全力撫育這個孩子嗎?」掛了電話,我在深夜的廚房一個人默默哭泣。是的,我願意,不是未來,就是現在,現在開始我願意全力以赴。於是第二天我跟老公去大吃一頓,餵飽我肚中的小生命,兩個月後結束劇團的一切營運。

經過將近三年對母職的學習與摸索,文文也長到台語說的可以「離手」的階段。我對戲劇工作的思念與日俱增,在跟老公協商調整之後,便準備起戲劇研究所的考試。就在老公辭去穩定的大學工作,準備支持我的考試與就學,每天三題的考古題也做到一百題左右,老二元元又意外到來。這次,我既沒有哭泣,也沒有掙扎。因為我已經成為一個“母親”,我無法忍受有人將我子宮中的孩子奪走,就像將睡在我身旁的老大奪走一般,這樣的念頭連想都不敢想。於是,我因為第一個孩子而成為母親,因為成為母親而必然地愛著第二個孩子...。

對待生命,愛,是唯一的理由和動力。

獨子的寂寞來自童年中缺乏一個可以分享童年經歷的親密對象,不同於父母、同學的關係,手足站在同一立場一起分擔家庭中的親密與壓力,這樣的情誼將可能延續到成年以後。然而獨子占有家中最大的資源,父母的愛與關心,如果父母拿捏得當(你可以不只是個強者、完美者、說教者,也能適時地成為一個弱者、承認缺點的、傾聽者)那麼你也可以是孩子親密的分享對象。說到底,人總會內在地體驗到自己的孤獨,也因而積極去追尋伴侶、關係、理想和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獨生子女只是提前體驗這一切。

美國有一位婦女,在20年內接連生下17名子女。她對採訪的記者說:她熱愛當一個母親的感覺,也熱愛當母親的一切工作。當一個母親可能是會上癮的,上個月我抱著一位朋友剛滿月的孩子,要還給母親的時候竟然有股依依不捨的情緒,雖然我已經抱了將近一小時,還是很難抗拒那軟軟香香、無依無助的小生命。我愛孩子,可是我對為人父母的“工作”卻無法有相同的熱愛。我還希望有生之年能有一些精力去進行一些其他的事情。所以我不會接連不斷地生育孩子。你和你的先生呢?

至於能力的問題,我只能說無論甚麼工作要做到「好」,都必須投入十足的熱誠去學習、精益求精。你們已經擁有第一個孩子,對於自己是否是好父母,應該可以進行自我評估,沒有甚麼可以保證第二個孩子可以使你們成為「更好」的父母。

愛一個生命,是責任也是一項決定,一切的承擔都不容易。懷元元的時候因為是高齡產婦,所以會進行羊膜穿刺,作為新生兒唐氏症的一種篩檢手段,但是我和先生拒絕了這項檢驗。理由是:無論生下的孩子是否健康美麗,我們都會愛她到底,並且盡己所能地跟她一起快樂地生活下去。買不起房子,用租的,可以讓孩子住到三十歲;不買台北一千萬的房子,改買中壢四百萬的房子,省下的六百萬夠一家四口15~20年的伙食費;三十年不開車,可以提供兩個孩子公立小學到大學的全部學雜費;不出國旅遊就多到陽明山走走....愛甚麼?要甚麼?怎麼做?一個老朋友說得好:「如果你很想要,你就會做」人生無常,沒有周全之計。如果你夠愛,愛到願意割捨自己的貪心;夠負責,負責到願意一遍一遍重來,那麼我想,你便能勇敢地走下去。

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怎麼餵寶寶吃副食品?

景穎:
(上略)....
上次請教您寶寶副食品的食譜,水果泥的部份都有弄給她吃,煮粥的部份目前有遇到一個傷腦筋的小問題,就是我如果把蔬菜加入生米中一起用電鍋煮,通常蔬菜會變黃而且有酸味,一點都不可口,除了高麗菜之外我又想幫他變換菜色,我的寶寶目前11個月了,體重在8.5公斤,保母說比起同齡的小孩顯得較輕....而且她有過敏體質,喝水解蛋白的baby據說體重也較喝一般奶粉稍輕,魚類跟蛋目前都先不給她吃,老媽正想辦法增加她的食慾,,,,,目前都挑戰失敗...... 不知您是否有好建議....



**********

禎:

家有過敏寶寶的確很傷腦筋,辛苦你了

關於菜粥的問題,我家兩個寶貝的經驗是:她們都不接受。要飯歸飯,菜歸菜才肯吃。不知道你要不要試試把粥和菜先分開來。

我家的小朋友太好命了,所以嘴都養得很刁。

稀飯用砂鍋煮是最好吃的,米湯比較稠(甜),米粒也比較香Q綿稠。如果沒有砂鍋用白鐵鍋煮,米:水=1:3.5左右的比例,大火燒滾之後攪一攪,蓋子蓋一半(免得溢出來)中小火煮上20~30分鐘,將蓋子蓋上熄火悶10~20分鐘,也可以煮出很好吃的稀飯,灑上幾粒鹽巴攪一攪(提味增加甜度),小朋友應該可以接受。

青菜經過電鍋蒸煮味道不好,營養價值也都流失了,就算費了大工夫吃下肚,也沒吃到營養。不建議這樣做。

你可以先嘗試有甜味的蔬菜,如:紅蘿蔔、南瓜、玉米、油菜花莖(剝去外層老纖維),洗乾淨後直接切小塊放在電鍋裡以一杯水蒸熟,稍微用湯匙壓碎(你的寶貝11月大了,該讓她嘗試有“口感”的東西,這樣會幫助她以後習慣用牙齒咀嚼,嚼不爛的會排出來,不用擔心,這個過程會刺激她的消化系統跟消化液成熟)。青菜則選擇一些較軟的葉菜類的葉子部分,如:菠菜、地瓜葉、莧菜,梗子留起來大人吃,摘葉子的部分在煮滾的開水中,加少許鹽,將菜葉入滾水燙軟(約2分鐘),撈起冷卻後用湯匙背碾碎或用菜刀切碎,餵給她吃,看看寶貝的接受度再逐次增加份量。

魚肉是小孩子接受度很大的肉類,尤其是白肉魚,但是考慮到過敏的問題,建議你一歲之後再添加。雞蛋則可以先餵半個水煮蛋的蛋黃,一樣一歲之後再給她吃蛋白(考慮寶寶的特殊體質,最好先詢問過她的小兒科醫生)。豆腐是比較安全的蛋白質來源,買市售的盒裝有機豆腐,盛半塊在碗中用電鍋稍微加熱,好吃又方便,不過最好在唇邊試一下溫度,免得豆腐外涼內熱,很容易燙嘴。

蛋白質類的副食品,碎塊狀比泥狀來得好,因為在胃裡停留的時間較長,比較容易完整消化,因此反而不易引起過敏。

很多寶寶不吃青菜的原因是:

1.餵食者的態度:因為餵食者擔心寶寶不喜歡(通常這樣的餵食者自己也不喜歡吃青菜),在餵食青菜的時候表現得太過神經質(過度勸進、催促、不耐煩或小心翼翼),微妙地影響了孩子面對青菜的態度。

2.青菜不好吃:現代用化學肥料種植的青菜,有許多已經失去了青菜的好味道和營養,偏苦、澀,有時還帶有 一些化學氣味(類似氯)。這時候你不妨試試有機蔬菜,甜味、香氣都不一樣。我已經試過很多遍了,只要是 有機蔬菜,就算是青椒、洋蔥、茄子、苦瓜,我家兩小照樣一口接一口,只要我偶爾偷天換日,買了一般的青 蔬,他們馬上顯得興趣缺缺。提供你參考。

關於食慾,則關涉幾件事:

1.規律:你看過達斯汀霍夫曼演的「雨人」嗎?其實每個人的嬰幼兒期,都非常依賴規律,猶如電影中的自閉 症。因為規律會提供他們安全及學習的規則。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所進行固定的事情,對嬰幼兒的人格成 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食慾也不例外,所以每次進行餵食(包含睡眠訓練)時,最後有一套固定的方式,例如 在她下午午睡後心情最好的時候,把她放在屬於她的固定座位,為上她的圍兜,一樣一樣準備她的小餐具,無 論吃多吃少,固定進行20~30分鐘左右,喝個水,就讓她下桌。

2,遊戲:在感知心理學派的幼教觀點(皮亞傑、蒙特梭利),遊戲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全部重心,所以玩弄食物不但是被允許甚至是被鼓勵的。當然,陪伴者的參與及誘導也很重要。所以你可以也盛一小碗,陪著她吃,教她認識餐 具、食物和顏色,就算最後她仍然用手抓得滿頭滿臉,掉在地上比吃進嘴裡的多三倍,也鼓勵她用自己的方法 進食。等她滿足了玩興從好奇期進入模仿期,她就會熱切地想要跟大人一般用餐具規規矩矩進食,一點也不用 傷腦筋了。

3.食量與營養:每個幼兒的胃,都不過是比大腸粗一點的微傾斜袋狀,可是後來漸漸地變成了“胃達樂”裡畫 的方型胃,其實那都是被餵成了“胃下垂”。讓孩子決定她的食量吧,你不滿一歲的寶寶的消化系統及消化酵 素,也還沒長好/ ,很多營養的問題其實不需過度憂慮,吃多了只是使她未完整的機能過度負擔。每個孩子 的發展很難等量齊觀,只要精神健旺,活潑好動,夜裡也睡得不錯,沒有實質上的營養缺乏。(觀察頭髮的光 澤、牙齒的生長、胸廓與骨骼的比例跟出生時相當、學習走路、聽、看的狀態,兒童健康手冊裡的項目都做得 到,大致就沒問題)瘦一點也沒關係。就像我公公說的,他少年時代隨著國軍移防打仗,結果得了夜盲症,吃
了一碗豬肝湯,就不藥而癒了,所以在她身體需要的時候,她會很有效地吸收利用這些營養,你只要適當而均 衡的提供給她就行了。

4.執行:當寶寶大部分時間交給保母的時候,有一些孩子的心情、喜好你可能要多向保母打聽。等到假 日你自己帶的時候,也許反而要依循保母的方式,才不會讓孩子和你自己都感到焦慮和挫折。如果你對某些事 情有特定的堅持,也要跟保母好好的溝通,我想這樣對你們三方面都好。有很多經驗,都是我當全職媽媽的期 間,一再搜尋資訊、過濾資訊,更重要的是,是我和孩子之間一試再試,一再妥協修正的結果。對要上班的你 來說,一定更不容易。不要氣餒,找出你們的相處之道,畢竟,珍貴的親子時間,才是你們最該珍惜的,不是嗎?

過敏的問題是另一個傷腦筋的問題,現在的寶寶每四個就有一個。不知道你的是如何得知為過敏兒?是否有進行過敏原檢測?(我本人對該項檢測是持保留態度的),吃水解蛋白配方有吃了多久?是醫生建議的嗎?孩子的過敏症候目前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會問得這麼詳細是因為我家也有過敏兒,但我採行的應對之道不是一般主流提倡的方法,而是另一派漸進適應法。該派主張不應完全阻斷幼兒與過敏原的接觸,因為如此一來,該幼兒便沒有機會適應,隨著適應黃金期的消逝,以後若接觸到過敏原,身體會起更劇烈的反應,而產生致命性的危險。關於這方面的知識與理論,等我找到資料以後,會陸續寄給你。


景穎

我的寶寶不喝開水怎麼辦?

Hello 奶媽& 景穎:
近來好嗎?
最近忙裡偷閒上網看看布落格的文章,心中激起不少漣漪,想想您們從不打算生小孩,到為人父母,甚至是兩個小孩的爸媽....,多麼奇妙的人生轉變ㄚ
當媽是一門學問,對我這個新手的媽來說,凡事得從頭學起,甚至得照書養...,每一段時間總有不同的擔心與困擾,舉凡不好好喝奶,不喝開水,不自己拿奶瓶,現在還要傷腦筋如何訓練她自己吃東西,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有人說我擔心太多了...)
有句話說"孩子是來教育父母的",也許吧,現在我要學習"相信"與"放心",但身為一個媽,還真難....看看您的文章"愛,到底多少才夠",也讓我提醒自己思考該給小孩什麼樣的愛,該當一個什麼樣的媽...當我的心迷惘時,就必須重新尋找中心思想的支撐點.
(下略).....
祝平安ˋ喜樂



**********

禎:

距離上次電話聯絡一段時間,終於接到你的來信,這是我的信箱,以後歡迎來信。

我很難想像如何一邊上班,一邊擔當媽媽的工作,你的辛苦想必是我的三倍以上吧(我家還有個全職老爸)

雖然你的擔心已經夠多了,忍不住提醒你,小孩子還是要讓他習慣喝開水呦!(其他的可以慢慢來) 今天還跟一個朋友聊到她的小外甥,才上高中已經在洗腎了,他從小到大都不喝開水。因為習慣以調味茶、甜豆漿、牛奶、奶茶、果汁甚至飲料當水喝,不習慣開水(沒味道,喝了就想吐)
這些飲食習慣如果不是在幼年就糾正過來,越大越難改。

當你的孩子交給公婆帶,公婆的餵養方式便會成為孩子的習慣,除非你能讓公婆明白問題的嚴重性,而公婆也能狠下心執行(只要拒絕提供孩子白開水以外的飲料,就算是麥茶等無糖飲料也不行,孩子渴了,就會去喝奶瓶裡的開水了)所以困難之處不在孩子不喝(我保證她一定會喝),而照顧孩子的人必須堅持原則,一段時間,習慣就會改過來。但是如果負責主要生活照料的大人還覺得捨不得孩子吵,捨不得孩子哭鬧或口渴,甚至不覺得這是有問題的。你再怎麼煩惱也沒用。

許多長輩對於我們提的育兒看法,總會嗤之以鼻,說他們以前不就這麼把孩子養大了,孩子還不是健壯如牛。 不過,這些長輩可能也忽略了,過去五十年是人類生活情況改變最劇烈的五十年(看看臭氧層的變化就知道) 尤其是已開發國家。尤其是台灣。

當5步一家「7-eleven」,它的冰庫就是你家的冰箱;7步一家「美而美」,它的油煎鍋就是你家的早餐桌....聰明、而適應力超強的台灣人,早就忘了當年給孩子燒開水、灌水壺(頂多夏天的時候把開水放進冷凍庫結冰,喝一個“涼”)的日子了。

孩子的味覺和習慣要小培養,他們未來要面對更多“方便”的誘惑,今天我們已經知道這些誘惑和方便的背後,有許多痛苦要承擔。

好好的跟妳公婆溝通一下吧,我知道那真的很不容易,但總比光擔心甚麼也做不到要好一些。
如果還是溝通無效,我們再考慮下一步吧,加油,沒有比健康更重要的本錢了,請千萬堅持,不要放棄。

景穎

後記:
或許有人覺得我太食古不化了,一樣是補充水分,為什麼開水就比其他飲料好呢?我要強調:不是喝進去的問題而已,還有排出去的問題。請你做一個簡單的假想就好:假設你家裡有兩個水槽,A水槽你每天只倒入開水,B水槽你每天把一堆奶茶、拿鐵、可樂往裡面倒;三個月後,你把兩個水槽的水管拿出來看看,哪一個會變得又黏、又臭,又噁心,刷都刷不掉....?環境裡有的微生物,我們體內幾乎都有,不管它叫好菌還是壞菌,一樣會氧化、會分解、會產生殘餘物質。如果你不會這麼對待你的水槽,又怎麼會這樣對待我們的身體呢?(倒過牛奶的水槽你總會拿相對大量的水給它洗一洗吧?)這麼一來,你說喝開水重不重要?不喝開水只喝飲料,糟糕不糟糕?長久如此怎能不落得洗腎的下場呢?但是不喝開水的孩子越來越多了,請你告訴他們的養育者水槽的故事吧。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我的美麗與哀愁

當了六、七年全職媽媽以後,列席某些過去讓你興致勃勃、神采飛揚的場合,漸漸如同坐在一間密閉悶熱的錄音室裡反覆聽著自己的錄音,侷促、倉皇。那多半是吃到飽的同學會或昔日戰友的晚間聚餐,席間熱絡交換的名片,那上頭印著公司的名稱、性質、新近的頭銜或個人專線。(但是,你沒有);有人拿出最新的ipad或你叫不出名字的超酷炫科技產品,熱絡地交換了彼此的msn(然而,你沒用過);聊起了最近前往大陸出差的酸、甜、苦、辣,互相拍拍肩頭深表認同(你歪著頭努力回想國中地理,到底廈門跟深圳哪個比較北邊?);談到了最近比稿的辛勞和下屬的難以駕馭(你差點衝口而出,想告訴他們小孩子也很難搞....總覺得文不對題);想到接下來的業績目標和被交付的新團隊,抹抹額頭地擔心健康會吃不消(你不好意思說,在孩子放學以前你總是偷空睡個午覺);終於有人發現在一旁坐冷板凳的你,開口問你:「考慮何時再生一個呀?」你很難按耐你的性子,差點用“不文雅”的開場白問候一番之後,反問他:「你當我只是隻會下蛋的雞呀?」

當然你不至於這麼沒有禮貌、罔顧修養。你會誇張地笑著說:「豈敢?豈敢?」然後端起眼前最近的空盤,和某種落寞,再去盛裝一盤通心粉沙拉。

在把堆得小山一樣高、沾滿美乃滋跟蛋黃醬的沙拉倒回半勺的同時,你也恢復了理智。怎麼能怪你的昔日同窗們呢?失去了客戶、階級、薪資、業績跟年終獎金的你,失去了貴得令人咋舌的名牌套裝、組員、護照印章和專屬電話的你,除了孩子的數量,要如何show出你的成績單。

當然,在這個對數字瘋狂著迷的世界裡,總有一天也許你也會忍不住“分享”關於孩子全民英檢的分數,考試的名次或身高一百七八十好幾....,即使如此,你的內在還是被某一種空空蕩蕩的荒蕪,壓得幾許心虛。說到底,這畢竟是屬於你孩子的歷史,你孩子的榮光和你的孩子的成績。而沒有一個母親敢百分之一百地坦然將這一切竊據。他們將伴隨著你孩子的未來,而你的未來正如日的逝去。

戰友們體恤你已“金盆洗手”,在話語中總小心迴避著過去,失去了往日針鋒相對的激辯,溫馨的閒話家常中,你發現彼此的目光總上下左右地飄移。沉默的片刻裡,誰也沒有勇氣開口道別。狂歡的BBQ晚宴結束,已經完全結束了,你們全都明白。你盯著你們之間的氣氛就像失去烈焰的煤炭,灰灰白白的碎屑飄盪在你們之間....突然之間,你想起孩子的暑假作業要用到一大堆的泡棉,詢問他昔日的舞台製作,都是向誰張羅?他迅速地為你打開手機抄了一個電話給你,你很高興你們的聚會終於畫下一個皆大歡喜的句點,你們總算以某種形式肯定了彼此的今日。

母親節剛過,今年,大女兒送我她在學校作的美術相框,祝我母親節快樂。當她指著環繞相框周圍用蓪草排成的圖案,認真地解釋著:「這(3個圈的)是米老鼠、這(5個圈的)是米妮戴著大大的耳環...」把我逗笑了,那一刻,我真的很快樂。昨天,我看著桌上開始枯乾的康乃馨,心裡想著,我真的快樂嗎?有的時候,在face book上瀏覽著好友們最新的心情動態,看著看著,會有一股把電腦推得遠遠的衝動。他們的世界以如許的速度和動感,在開展著,猶如一條開闊的道路。而我呢?為何越看越覺得自己的世界像一個正向內縮緊的口袋,天空和光彩,離我越來越遠。

或者,我在撫育孩子的同時也在孵育我自己?或者,此心不死,夢想總有再企近的一天?我不是一個能把夢想和冀望放在孩子身上的母親,我覺得那不公平,對我跟孩子都是;我不是一個能輕易放棄飛翔念頭的人,因為我嚐過飛翔的滋味;我盼著自己經得起時間和母親經歷的滌蕩,並享有身為人母的一切滿足和喜悅;我希望相信年輕時所奮鬥的一切經歷全職媽媽這一關,不是中斷而是延展。我希望我再次震動羽翼的時刻,能充滿感謝,感謝這一切!

祝全天下的媽媽,母親節快樂!

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家傳糖醋排骨

在我媽媽的數道拿手菜當中,最受大家喜愛的就是“糖醋排骨”,據說,這是從曾外婆傳下來的,我媽還很打趣地說道:「專傳長女的喔」,的確,在母系的ˋ八個舅舅、阿姨家我從未吃到這道“手路菜”,倒是舅舅、阿姨們到家中作客,飯桌上必有這道光聞味道,口中就一直分泌唾液的“宴客菜”。

長大以後,在外面吃到紅色番茄醬和白醋調味的“糖醋排骨”,我還很輕蔑的說:「甚麼嘛!一點都不道地。」後來才知道,我家的糖醋排骨才是標準的私房菜,客家口味來的。無論如何,我就是沒辦法把紅紅酸酸的那道菜,當成糖醋排骨,在我心目中,那充其量是「茄汁排骨」。

做了很多次,但是總是不算到位,縱然如此,這道“家傳糖醋排骨”也成了許多朋友來家中吃飯的指定菜了,也頻頻跟我要食譜。所以,不孝女我,乾脆在此公開「專傳長女」的做法,希望有慧根的方家,將之發揚光大。

材料:
炸排骨:A)子排 2-3支 (剁塊)
B)1.蒜頭 2瓣 (去皮膜,拍碎)
2.米酒 1 大匙
3.糖 1/2大匙
4.醬油 3大匙
5.胡椒、香油 適量
6.蛋黃 1個
7.中筋麵粉 半杯
8.地瓜粉 2大匙

糖醋醬:A)烏醋 2杯+ 紅砂糖 2大匙(依自己喜好酸甜度調整)
B)蔥末 2大匙+薑末 1大匙+蒜末 2大匙(敢吃辣的可加生辣椒末適量)
C)太白粉 3大匙+水 9大匙 (調勻備用)

作法:
炸排骨:1.A)+B)抓勻後包覆保鮮膜,置冰箱冷藏室醃15-20分鐘左右
2.起油鍋,中大火,待油溫燒至150~160度,將排骨分批下鍋炸至酥黃,約七、八分熟
3.排骨撈起備用

糖醋醬:
1.烏醋+糖入鍋(不用油)燒至糖溶解,烏醋略滾(不可滾太久以免酸味消失,未燒滾則味太嗆)
2.辛香料B)入鍋快速拌兩下(不可太久以免香氣揮發掉),即下C)勾稠芡(太白粉水徐徐注入不停翻攪,大火30秒後即熄火)
3.炸好的排骨入鍋熱拌,盛盤,開動囉!


小撇步分享:
1.醃肉時先下乾料,抓過,再下濕性的調味料,抓過,蛋黃、油類和乾粉最後下,如此更易入味
2.醃肉時加入鹽,容易使肉汁流失,所以多以醬油作為鹹味的來源;加入糖則為增加滲透壓,使之更易入味,雞、魚則不在此列。
3.醃肉時間短,是為了保存肉汁,醃肉時間常雖然較為入味,但肉質稍微乾柴,通常適用於烤箱類料理
4.放在冰箱醃漬,能讓肉的油脂保持在冷凝的狀態,入鍋炸的時候因為溫差的關係,可保外酥內嫩,色澤金黃,唯熟度要小心掌握,以免不熟
5.判斷帶骨的肉類是否炸熟了,可觀察骨頭旁邊,如果有血水滲出,表示還未炸熟了;如果血漬表面已結乾塊,約八分熟;若已成咖啡色的酥塊,約九分熟起鍋後的肉塊還會繼續熟成,所以不宜炸得過老。
6.油炸的過程盡量不要降低溫度(調小火,或一次放入太多炸物),否則炸物會吸油,如要酥脆口感,可最後將由溫調至190度左右,入鍋再炸40~60秒,酥口加逼油
7.家庭油炸可用少量分批或半煎炸(油蓋到炸物的一半)的方式,即可減少油的用量。餘油投入一、兩片薑,可去除雜味,以水:太白粉=1:1的太白粉水以畫圈圈的方式投入約80 度的熱油鍋中,可吸附油中雜質,再撈除油面浮渣,清澈油質。專業技法中稱為“洗油”,要注意太白粉水要少、油要多(約1:4)。
8.餘油最好在3~5天內用完,以免氧化變質。如要倒掉,不可直接倒入排水管,會造成堵塞及汙染,可以廢紙、廢布吸附後,丟入可燃類垃圾。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偏心

小時候,總覺得媽媽對弟弟很偏心。不用作家事、很少挨打、明明是弟弟犯錯,媽媽卻怪我沒帶好,打我罵我比對弟弟還兇....,有一年,弟弟暑假作業沒寫完,卻騙我說都寫好了,開學前一天我終於把自己的作業趕完,放心地上床睡覺,睡到夜裡卻被媽媽從被窩裡揪起來,責罵我為什麼沒有監督弟弟把作業寫完,弟弟一邊哭一邊趕作業,我則陪著跪在桌邊一邊打瞌睡、一邊教他寫直到天色發白。

長大後跟媽媽聊起這些往事,媽媽總是辯說沒這回事,手心手背都是肉這一類的,我覺得她在含糊其詞。後來自己也有了孩子,又聊到類似的事情,媽媽突然用意味深長的眼神看著我(這次她可一點都沒閃避)她問我:「現在你也生了兩個,難道沒有比較喜歡其中一個啊?」我真的當場愣住,隔了好一會兒,才閃開媽媽的眼睛,回答說:「孩子還小,還看不出來...」真犀利,這一回換我含糊其詞了。

都是自己懷胎十月生下的血骨,因此對每一個孩子都能大公無私,沒有偏愛或喜惡嗎?

文文跟元元差了三歲多,從知道懷了第二胎起,就小心翼翼地告訴文文要當姐姐跟可能有的改變。我不再像以前一般可以輕易地抱著老大轉圈圈,布置嬰兒房和微妙的氣氛可能也在老大敏銳的感受之中。妹妹從醫院抱回來的第二天,被妹妹哭聲吵醒的姊姊翹著嘴巴,揉著雙眼,用還很稚嫩的童音問我們:「我們把妹妹還給醫院好不好?」問得一夜難眠的我跟老公哭笑不得。

對一個媽媽來說,第一胎的一切通常都是最新鮮、刺激的,孩子第一次吃副食品、第一次放開雙手走路、甚至是臨盆時陣痛的強度....一切也都是父母的第一次。「一回生,二回熟」到了第二胎的時候一切都顯得簡略許多,不再小心地過濾湯汁、嚴守公筷母匙...總之如何趕快打發孩子們吃飯、洗澡、上床睡覺,爭取一點做家務和喘息的時間,就占去了大半的心思。無怪以前農村裡一生七、八個,名字都會叫錯,乾脆大寶、二寶地一路叫到小寶去。小孩在學校闖禍了,爸媽連孩子念的是幾年幾班都忘記。就像這個部落格裡談到的感動或記憶,也已跟老大文文之間的互動居多。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著總覺得對小的歉疚,下定決心要好好地陪她單獨散個步。天一亮,就像「摩登時代」裡的卓別林,稀哩呼嚕地又被捲進生活的齒輪裡。

妹妹吃的暗虧怎麼對姐姐解釋說明,還是很難在此時得到諒解。對姊姊而言,一個整天黏在媽媽身上,不請自來的“妹妹”是個不折不扣的討厭鬼。蠻橫無理、又軟弱無能,只要哇哇一叫,爸爸媽媽都飛快去照顧她,一家人出門、遊玩、睡覺也都以妹妹為中心考慮著,被冷落、孤立的心情,忍無可忍的時候,就騎在妹妹身上,賞她一頓排頭。當然,下場總是兩個嚎啕大哭的娃。這一頭,對姊姊我也過意不去了,同樣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同樣在心中暗自決定要好好地陪她去泡一下午書店。天一亮,當然,卓別林又同樣在那兒滾來滾去。

老公感嘆地說:為什麼有人覺得三妻四妾是一種福氣,累都累死了!

怎麼做才算公平,很難,怎麼樣才能不偏心?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得到。

現在姊姊每天放學,小妹就趕忙去幫他提便當袋,「姊姊!姊姊!」親熱地叫個不停。不管姊姊在不在家,元元一拿到好吃的,就一定要等著分姐姐一份,連跑帶跳地遞上一份。姊姊心情好的時候,跟妹妹又摟又抱,也會餵她吃飯幫她擦嘴,真的被妹妹纏到不行,急了就對妹妹說:「你自己玩一下好不好?給姊姊時間做點別的的事情好嗎?!」文文個性精明、務實,捨不下眼前的利益,總是謹慎地觀察別人對她的評價,才做出決定。元元還小但顯得自在、調皮,不按牌理出牌,卻常常出奇制勝。隨著歲月和經歷,我想兩個人個性的差異會越來越明顯,而我自己會不會因為自己的性格、趣味和價值觀,而傷害或壓抑了哪一個呢?

看著妹妹癡癡地等待替姊姊提便當的神情,我想起小我四歲的弟弟小時候,似乎也是這樣的。就在我忙得分不開身,央求姊姊帶妹妹去玩時,姊姊嘆了一口氣說:「好吧。」我突然明白,不識字的媽媽期望我對弟弟的功課負起責任的背後,有著多少說不出的困難。我一直為了討好媽媽而照顧三個弟妹,卻很少,真正地當他們的姊姊,在埋怨媽媽偏心的心情中,度過了這麼幾十年....。

我不曉得同樣的情結,會不會結在我的兩個女兒身上,如果我想出了應對之道,一定會告訴各位。至於我“難道沒有比較喜歡其中一個”?就先讓它含糊其詞吧。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愛,到底多少才夠?

前一陣子,有一位藝人的兒子因為涉嫌在校園中販賣毒品,遭警方逮捕。藝人偕同他的妻子在電視上召開記者會,聲淚俱下地認錯請求社會給他們的孩子一個機會。我看著電視畫面跟著鼻酸,為犯錯的孩子心痛,更為他的父母心痛。那位據說素來參加許多宗教公益活動的知名廣播人說:是我跟我的妻子給孩子的愛不夠。

愛,到底多少才夠?怎樣給才對?

我的老公很愛孩子,老大出生後患了嚴重的黃疸,第六天回醫院回診時,醫師判斷尿道發炎必須隔離住院,老公驚慌失措地從醫院打電話回家,問我怎麼辦?急得都哭了出來,事後他跟我說當時真想抱著孩子衝出醫院,因為不捨得孩子獨自住院。兩個孩子除了吃奶以外的事,沒有一樣不是我老公包辦,洗澡、換尿片、出門兜風、煎藥餵藥...,朋友鄰居沒有一個不稱讚他的是一個超級奶爸。他對孩子付出的時間和心力,大家都看得見。

前幾天,大女兒在吃晚飯的時候突然嘆了好大一口氣,她問:「媽媽,甚麼時候才又不用上學?」開學還不過兩個星期,我很驚訝一直期待著開學的她,竟然態度大轉變。正想開口問明的時候,她爸爸語帶譏諷地說:「ㄟ,怎麼才剛開學就受不了了,這樣不....」我用眼神暗示老公先不要說話,然後故作若無其事地問女兒:「怎麼了,學校裡發生了甚麼事嗎?」女兒又嘆了一口氣說:「唉,現在吃午餐的時候,老師都要我一個人過去跟她坐,不能跟同學一起。飯又添得好大碗,我很努力吃,但是都吃不完。」「真的?飯有多大碗呢?」「這麼多...」女兒就自己的飯碗比劃著,「還滿出來這麼多,跟饅頭一樣...」「是喔!那真是太多了一點。老師有沒有說為什麼要你去跟她一起吃啊?」「有,老師說我吃飯都不專心,愛跟同學講話,所以要跟她一起吃。」

原來文文吃飯的習慣不好,老是全班最後一個吃完,老師以為她的飯量小,將她午餐的份量減半,可是她回來老喊吃不飽,她爸爸就將這件事寫在聯絡簿上。於是老師調整了她的飯量跟做法。我後來告訴文文關於飯量的問題,我們會跟老師溝通,但是跟老師一起吃飯是為了糾正她吃飯不專心的習慣,關於這點我是很感謝老師的。女兒聽完了問我:「可是我真的比較喜歡跟同學坐在一起吃。」我回答她:「如果你有把握做到專心吃飯這一點,你可以請老師再給你一次機會。」「不能請爸爸跟老師說嗎?」「不能,因為這是你對老師的承諾,要你做得到的時候,自己跟老師說。」

第二天放學的時候,老師告訴她的爸爸,文文提出希望老師再給他機會的請求,而她也非常專心地把飯吃完了。

每個人都希望被所愛的人了解,孩子也是如此。然而了解一個人是如此不容易的事,我們卻經常誤以為孩子比較容易被了解。孩子能有甚麼了不起的煩惱呢?大人們忙著煩惱自己的煩惱,而孩子卻經常就此迷失了,就像被粗心的大人遺忘在偌大的陌生廣場之中。等到父母回頭,根本回想不起來,孩子甚麼時候又怎麼會,變成了一個陌生的麻煩?

我的公公九歲就離開家鄉,十六歲加入軍隊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爹娘。如今他老人家活了將近一世紀,身體健康、思想清晰、為人正直慷慨、正面積極。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幸活在父母的呵護關愛之中,而那些努力自己長大的孩子當中優秀拔尖的,更不在少數。所以在這裡並不是認為無微不至的照料才能培養出健康優秀的孩子,關乎的是:既已身而為人父母,所為何來?藉著這個身分、這個恩典,我們是否能學習到「愛」。

傾聽、關懷、改變自己陋習陳規、改變對世界的成見、放下自我中心的習慣和身段、沉默或者開口...,很難,真的很難。然而如果我們衷心疼愛的孩子都無法讓我們學會,誰才能教會我們?孩子看待世界和生命,經常帶著一種不可思議的莊重和嚴肅,甚至是多數的大人都已遺忘的。我們對冷漠、譏諷和放棄較為習以為常。恐嚇、譏諷甚至羞辱,有多少師長父母以愛為名,深深地傷害著、抹煞著孩子的存在?最大的傷害總來自敬愛得最深的人,這難道是不可改變的嗎?

以孩子為師,其實讓我們有機會穿透自己生命的矛盾迷霧,看見真摯,藉此,我們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愛到願意為對方成長的愛,我想那才是足夠的愛。

2010年2月20日 星期六

小孩與大人

從事了十幾年的劇場工作,其中有半數以上的精力和思慮花在協助演員如何去喊叫、奔跑;如何去接觸、感受,使用動物般敏捷的本能和反應去表達、使用肢體去思考....。

一次研習營的發聲課上,一位女學員感到非常困窘。她認為自己絕對無法如我要求地發聲,她認為自己的肺活量太小、聲音沙啞、嘴巴張不大....。課程進行40分鐘以後,她發完45秒鐘的“啊”又愣住了約莫15秒,她說她很難相信這是自己的聲音,真是難以置信....她顯然非常激動。我告訴她:她的聲音其實很棒,不過在我們教養的環境當中乏發揮的機會,要她在研習營的期間盡情怪叫,從新認識躲藏在身體中的自己。這位學員在後面的課程變得越來越積極,越來越有自信,她說她開始重新思考所謂的“自己”。

我的大女兒經常一高興起來就尖聲怪叫,可是我不再是發聲課程上鼓勵學生大吼大叫的老師。 我成了一個媽,這對我和我的女兒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孩子的舉動在大人眼裡總是不可理喻:虎躍之、猴騰之、蛇步之、蟲蠕之...你要她坐下她總是站起;你要她站好她總是扭來扭去;你要她閉嘴她總央求再說一句;你要她說話她總是瞪大雙眼不知道在看哪裡....嘯之、嘩之、頓足撲跌,無所不至。你出門在外想要點面子、委頓疲憊地下工回家想要點裡子,偏偏他面子裡子都不給。你終於受不了了對她大吼:「我說的話你到底有沒有聽進去?」「有...」她無奈又沮喪地小聲回答你。

但是,她對你說的話,你到底有沒有聽進去?

我們經常可以看見一種演員,擺了一個美美酷酷的姿態,裝模作樣地用手摸摸頭髮,拉高尾音念出一串嚼蠟一般的台詞,她(他)認為這叫演戲。於是在劇場裡,我們要從“表達”這個東西教起。我們要教眼神、姿態、聲音情緒、肢體表情、台詞與潛台詞(說出來跟沒說出來的東西)...,畢竟,演員的英文名稱叫Acter而不是Speaker。

孩子就是一個acter。他們最初的時候總是用行動(actions)而非口語在表達著自己,如此熱情又直接。我在劇場裡經常希冀喚起的就是這股熱情與直覺。孩子固然多半就是箇中高手,然而無論出於不願或不能,父母們卻無法只是個好觀眾。

從古希臘到中國,古代的聖哲們都將“節制”視為文明的起點、人類理性之光照。「克己復禮」地從身體、思考、倫理關係...無所不包地發展出一大套儀式規章。這一切也是把個人納入社會體制的一套法則,無可避免的必然會壓抑了個體的性格甚或活力。家庭作為“馴化”教養的第一站,可謂任重道遠,治國平天下全要靠它了。但奉獻了大把光陰在“解放工作”,既古典又浪漫的老媽我,陷入空前的矛盾掙扎之中。

有一個媽說的話真是深得我心,她說:「我真怕帶孩子出門,因為我很怕別人罵他,更怕被別人逼得去罵他。」孩子們一出生,就被置放在一個“大人規格”的生存環境中。門把的位置、捷運的座位、電影院裡老是往後下方溜的深凹夾椅、餐桌的高度...從行動空間到社交禮節,簡直處處都是害他們挨罵的陷阱題。(請你試著雙腳懸空坐在硬梆梆的椅子上,看看自己能安靜坐多久;請你打開毫不感興趣的股市分析或軍事武器頻道,考考自己能有幾分鐘不轉台或者東張西望)是不是小孩在長成像你我一般“適應社會”的大人之前,都注定只能無奈又沮喪地答:有。等到了我們這般的年齡再花錢去參加“表達訓練”和“潛能開發”甚或“心理團諮”的課程?

I Don't Know!

有一次,我聽見我媽批評某個人很沒有“囝仔量”,我不解地問她那是甚麼意思。她很狐疑這樣淺顯的詞句居然有人不了解,跟我解釋道:「孩子天生就是跟大人不一樣,有時候需要睜隻眼閉隻眼,多些肚量和包容。」我問了一些跟我同代的大人們,幾乎沒有一個人懂“囝仔量”。在一本社會心理學的書上讀到:「孩子在長成一個大人的歷程中,面對和自我的背離,總是帶著憂傷性質....」個體始終要面對融入社會的課程,並在其中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協調自我和人群。我衷心希望我與我的孩子能正面樂觀地面對這一課,也盼著身為“當權者”的大人們,偶爾能轉換成孩子的尺度看看周圍世界,多些“囝仔量”。

2010年1月22日 星期五

我的坐月子方法

許多朋友面臨懷孕、臨盆、坐月子,總是存在著極為矛盾的心理:自然產--怕痛、生不出來/剖腹產--怕開刀、對bb不好;餵母奶--怕沒奶、美胸變吊鐘/不餵母奶--怕虧欠小孩,被嫌沒母愛....,而坐月子,則是另一樁「相信了怕是迷信,不相信怕會不幸」的麻煩事。

我個人則是因為找到說服自己的理論,懇請先生發揮偉大的夫妻恩義,協助完成的。要問我箇中滋味如何,老實說還真的想不太起來(或是不願細細回想)。只知道每天就當是出操練兵,按表操課。牙一咬,就服完刑期了。倒是在一旁看著我坐月子的媽媽、爸爸,無不對我豎起大拇指,敬佩不已。最近有朋友問起我的坐月子經驗,我便將它在此一併記述概要。內容的實際數據需要再查證(如同聯考完就把教科書從頂樓扔掉一般,我的相關書籍達十數本,也悉數捐出),理論倒是記得的。

根據我自己這兩胎的經驗,我選擇的是以莊淑旂博士的理論為依據的“月子餐”及其方法
理論的重點有3:
1.水分的代謝
2.骨盆(骨頭間隙)的收縮
3.惡露的排除


根據其理論(於西醫是有相關數據的),女性在懷孕期間體內的水分倍增,不但子宮擴大為100倍(從50公克過增為5000公克),腎臟、肝臟等臟器也膨漲為原來的1.5~3倍(確切數據需再查證相關文獻),因應胎兒的成長及體型的變化,肩、腰、骨盤等各處關節的骨間隙增加,期間充滿了更多的骨間液(亦為水分的一種)。臨盆時,為順利分娩,孕婦體內會分泌一種“骨盆鬆弛素”的荷爾蒙,幫助骨盆、恥骨間的關節鬆弛、脫開。所以當孕婦生產之後,需要一段時間,讓身體產生的巨大改變漸漸恢復。(一般而言,自然產至少30日;剖腹產及其他難產至少40天)即稱為,“坐月子”。

基於1.水分的代謝:所以需要嚴守以下方法:
1)不食用任何鹽分(因血管滲透壓的關係,鹽分會造成體內水分的滯留)
2)所有水份(包含烹食、飲用、梳洗)須使用米酒煮掉酒精後的水(蒸餾水,一般坊間稱為米酒水或月子水或米酒露,但都是同一種東西),其根據是其滲透壓約與身體相當,不會造成水分滯留體內,一般飲用水則會增加水代謝負擔。水份沒有代謝順利的產婦,“濕”鬱滯體內,在中醫而言可產生數種不同的疾患。

基於2.骨盆(骨頭間隙)的收縮必須嚴守的事:
1)儘可能平臥在床,因懷孕後期腹部器官都被頂高,而骨盆又被擴大,產後子宮迅速縮小,下腹腔頓時空了出來。如果經常站立、走動、搬重物,易使內臟下垂,下肢循環不良,及日後的內臟毛病(產後婦女的小腹突出,無法用減重的方式使其改善,下肢血液循環不良、水腫、冰冷、關節炎...等)
2)從產後即纏上束腰帶(不是一般束腹,反而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即使睡覺也不可拿掉。相關方法請參考莊博士專書。
3)骨間隙鬆弛的期間須穿著長褲長袖嚴密防護,不可受寒、不可吹冷氣或當風,會造成日後骨頭酸痛的問題。

基於3.惡露的排除必須嚴守的事:
1.食用熱性的胡麻油煸薑調理的滋補食物:如麻油雞、魚、豬肝、腰花,以中醫理論,產後氣血兩虛,排除體內水份時,毛孔與腠理張開,汗出不止,腎氣外洩(是為大虛),不適合猛藥大補,而需溫熱食療。外不得受風寒(會病入臟腑見:2.-3));內需補中益氣(雞湯,魚湯),補肝(經血為肝血,惡露裡含有大量此生體內堆積的毒素,胎毒,本人生過兩胎,每次產後一天內皮膚變得晶瑩潔白,手臂跟手腕一般顏色);補腎(否則日後會腰腿酸軟,多生眼疾)。胡麻油須純正冷榨,薑須煸透但不可燒焦,否則上火,易生便秘、嘴破、面皰,新聞報吃此母奶的新生兒因此長了滿臉青春,乃烹煮不當所致。新鮮豬肝、腰子必須洗淨,腰子剖半用牙籤或小刀挑除其中尿腺。豬肝以暗紅帶粉色為上。若欲自行調理月子餐,事先最好找信得過的攤商,事先預訂,每日供應新鮮的內臟,才能確保健康。
2.坐月子期間不得洗頭、洗澡、身體皮膚不接觸冷水。兩週後可以熱米酒水,在無風的室內擦澡。
3.不食生果、冷食、冰水(冰品)及蔬菜等寒性食物,兩週後,少量時用溫、熱性水果(葡萄),薑煸的熱性或溫性蔬菜。

坐月子真是一段我和老公都不願意回憶的苦日子,因為一切打理還有照顧孩子的工作都須靠自己,坐月子餐是幫我們解決了不少的問題。我希望他們做的如他們所宣傳的,就我的經驗,在服務或餐點方面,都沒有發生過跟他們合約提供不符的情況。目前,小的快滿2歲了,我的身材(跟高中時差不多)....也沒有什麼其他方面的大問題,這套做月子理論也許有道理,也許是心誠則靈,也許是我本身體質就很不錯~~總之,如果要貫徹,不妨就當成是一個人生難得的經驗(又黏又髒又悶的一個月),好像一個戰鬥營之類的。但是,若好好地坐好月子能改善你原來的健康困擾,那就是女人的一份大禮物了。

如果要參照此理論坐月子,我推薦莊淑旂博士“月子的美學”(附教學VCD),裡面應該有詳盡的介紹。

祝你順利生下一個頭好壯壯的健康寶寶!當一個不會頭昏眼花、腰酸背痛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