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媽媽們----匿名的強悍主體

“媽媽們”是指一群目光銳利、態度積極、可以在溫言婉語與厲聲斥責之間快速切換音頻和表情的,可怕的團體。

剛開始,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加入“媽媽們”的行列。

初見面你就能分辨其中的老手跟菜鳥。獨自抱著小小孩瑟縮在一旁,一臉寫著很抱歉,一邊思忖著什麼時候才是可以安心地讓她的小孩上溜滑梯的那一位,八成是媽媽界的新手。而那好整以暇,坐在老遠嘴巴嚷著:「讓美眉呀!诶,要小心弟弟,...」一邊打量著新來的,還一邊看著手邊的雜誌;那多半是有兩個以上的孩子的媽。她總是能犀利地看出妳和孩子的關係,在開始時準確地提出適當的問題:「長兩顆牙啦!很能爬了吧?」「自己帶的吧?真了不起...」「這附近的幼稚園我都打聽過了,轉角有一家蒙特梭利的,全美語的喔!」。接下來你就會感到有點窮於應付了。「這麼早就喝鮮奶?!不好吧,很容易過敏的。」「最好現在就開始給他聽,人家說這時候是他們的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ㄟ...」

我認識過一個媽媽,半年來每週幾乎都會聊上二、三次,直到最近才認真問我的名字。

這是一個以「媽媽們」為名而成立的主體,其中依賴著關於「媽媽們的常識」而進行交往。每個人的自我、經歷和個性都被包覆在“小寶媽媽”、“萱萱媽媽”甚至是“高個ㄦ媽”、“麵包店媽媽”的稱謂底下,隱而不現。坦白說,我不是很能適應。談話的中心幾乎圍繞著孩子、公婆、丈夫,切入的方式和交鋒的重心總是根據“現成”的資訊(書上說、專家說、電視上說....)打轉。彷彿每一個孩子和每一個媽媽都只是現成資訊下較好或較不好的“複製品”。幾歲開始戒尿布(教了幾次就會)?幾歲開始學美語或才藝?有沒有上讀經班?愛不愛吃蔬菜?如果對這些對話表現出明顯的無知或不感興趣,你就會被遠遠地排除在“媽媽會話圈”之外。若你依照單身時的交往模式,反問她們喜歡聽什麼音樂到過哪些地方旅行,多半會得到對方臉上三條線的超冷表情。「媽媽們」可不喜歡你刺探她們的真實身分。好似那侮辱了她們的智慧,或,存心搗蛋。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個媽媽集團裡,也存在著分明的“階級”,一般而言,不同階級的媽媽們是熱絡不起來的。如果你在天氣晴朗的週末黃昏去到稍具規模的社區公園,你就能看到----「阿嬤媽媽」們不太會跟「幼齒媽媽」們廝混;「健康素食派」跟「炸雞薯條派」總選擇不同的遊戲區塊;妝容整齊穿著絲質長褲的媽媽,推著進口嬰兒車,在遊戲場四周“繞行”;紥著馬尾,穿著百慕達褲和平底鞋的,則單手托著孩子喝到一半的養樂多,蹲在沙坑旁;而「瑪利亞」總是和「阿妮塔」坐在樹下咭咭咯咯地說個沒完....。我常想,如果這時候配上個“播報式旁白”跟「Discovery」的動物生態紀錄片也沒兩樣。不同族群的媽媽們甚至連架也吵不起來,孩子之間發生爭執出來調停的雙方媽媽,頂多是向對方釋放出“非我族類”的鄙夷,就冷冷地結束了場面。

很詭異的事就這樣發生了。說起來我既不特別熱衷孩子的才藝訓練;也不在意孩子的美語能力或數理邏輯是否超前進度;關心他們的飲食卻也准許偶爾嘗試美式速食;對於名師名校更是個大外行。但是只要一接近“媽媽們”,某些“行話”就像事先錄好的一般,從我嘴巴自動流了出來。遇到意見相左的,幾乎毫無爭論的機會,只是有一種接不上話的默契,清淡地凝滯在媽媽之間,感覺自己身在其中又總是置身事外。這真的很怪!

我當然也很願意跟其它媽媽們請益或交換意見,漫長的養育過程你真的很需要發發牢騷。但同時也對“媽媽們”這個匿名的主體充滿懷疑。那個宣揚“愛的教育”的媽媽,很可能隨時會在家裡歇斯底里地咆哮;這個強調傳媒毒害的媽媽雖然不看電視,卻一天有六、七個小時掛在網上;總是把“我老公說”掛在嘴上的,每天夜裡起床查看丈夫的手機簡訊....

蔚藍晴天的黃昏,天邊粉橘黃藍的色調把心吊得高高的,帶著小朋友來到附近最多媽媽們聚集的社區公園,你一眼就可以辨識出他們的優雅和淡漠,適度釋出的熱情和友善,我覺得我好像『大開眼戒』裡的湯姆.克魯斯 來到了一個覆蓋華麗假面的盛會,而一場密教團體的莊嚴儀式正在演前嚴肅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