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你被惹毛的時候,只有一字箴言分享:緩
事緩則圓。在生活當中十萬火急的事其實一百件不到一件,弄翻的飯讓它在地上擺一會兒其實沒多大關係、哭鬧不休的小娃娃,讓她哭一下,妨害也不大。在緩下來的空檔,你才能稍微整理一下你自己:到底為了什麼生氣?有時候你會發現,或許你的孩子並沒犯了甚麼不該的錯,你只是不高興她不順從你;你只是焦慮等一會要進行的工作,眼看著就要來不及;甚至你是為了管教給別人看的....一想清楚,對孩子,你就打不下去了。
最末,還是老話一句。一個人的一生,受很多巧妙的緣份牽連。
佛洛伊德主義的心理創傷分析,一個人的身心健康過度地歸咎於幼年經驗或父母教養,讓現代父母的壓力很大。我引據的理論雖是西方心理學的研讀分享,但我並沒有百分之一百信它,只是拿來當成一個切入的角度,提供給你參考,因為我認為這一類的學說對於人生的確有獨到精彩的細膩觀察,但失之狹隘。把視野放大來看,人類的文明發展背後有一股驅力,我姑且稱他為一種“向上力”,這股向上力使人類即使歷經了歷史上各樣的創傷、黑暗,仍然整體性的在尋求一種更為完美或說接近完美的生活方式。這就是“人”。這樣的驅力正因為存在在每一個個人身上,才能使人類整體向前邁進。
你在事業、孩子、親人之間,面臨許多糾結,相對來說,我跟我的孩子則處於一個相對單純的教養環境。我所進行的教養方式跟這樣的處境有絕對的關係,所以,你不必認為你做不到,是一種缺失。我盡力道出的原因,是希望能提供你“靈感”,你是不可能“模仿”的,也不應該以此為目標。你應該將自己在這樣的景況、個性、甚或是囿限底下,找出你們一家的和樂之道。當孩子們脫離幼童階段,離開家門,進入學校、參與社會,還有許多美妙的契機和啟發,憑著人的向上力,引領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成長只有一次,不能重來。」這是奶粉廠商騙錢用的,我認為完全沒有道理。你要對“人”多一點信心,對你的孩子、家人、朋友以及孩子們將創造的新時代,都多一點信心。還有,最重要的是對你自己多一點信心。
你是一個良善而美好的人,有時候,這就夠了。
~後記~
有些父母擔心自己的創意不足,或不曉得該跟自己的孩子如何相處(消磨時光)。我會建議,首先先開放對孩子或自己的刻板印象。孩子未必真的喜歡童言童語或者“幼稚”的遊戲,你也不一定要板起臉孔,才能贏得孩子的尊敬。順著你跟孩子感興趣的事,你就能發掘很多屬於你們自己的小遊戲,這種親密的體驗對你和孩子都是畢生難忘的。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幾乎一整天都跟孩子黏在一起,有時候一起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你的投入的狀態很好,孩子也會感到興致盎然。例如:我會念我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逐字逐句地讀出來----即使那是艱深的人類學或社會心理學,孩子會專注地看著你的表情,聽著你的聲音,這就是你們的情感在互相感染交流的時間。當然,當他感到無趣或不耐的時候,你只得適時的打住,進行下一項活動。
教育可不是教他123或ABC,家庭教育的功能跟學校教育是不同的,父母不要太心急。生活中有很多事,讓孩子一起參與其實是安全而又有趣的。例如一起整理買回來的菜,他會高高興興地抱著高麗菜,放到蔬果籃裡、一起折衣服、一起做飯...如果你跟我一樣對烘培有興趣,一起做餅乾和麵包,保證讓你倆高高興興地度過很多香噴噴的時光。當然,你做家事的效率和標準會因此被徹底改變,你的衣櫥裡會出現捲成一團的毛衣,餐盤裡會出現金魚形狀的水餃....開心一點,孩子改變了你一成不變又單調刻板的生活,不是嗎?
有些時間可以讓他作一些獨自安靜的工作,我的孩子從兩歲開始,就會有自己的對開畫畫本,畫具,積木跟黏土。倒不是我指望他們將來成為偉大藝術家或工程師,而是這能讓他們獨自安靜而且安全地操作的東西,隨著年齡漸增,應該安排只屬於他們的“工作角落”,在那個地方他會有安全感跟歸屬感,這對他們培養自尊和專注力有一定的幫助。而且也能幫助他們理解,當爸爸媽媽在他們的工作角落時,是需要獨自和安靜的,藉此建立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範疇觀念。
有一些職場媽媽屢屢在思及辭退工作,回家當全職媽媽的時候,會有一種潛在的恐懼:萬一我是個差勁的媽媽怎麼辦?萬一我根本不喜歡(不懂得)跟小孩子相處?萬一孩子不喜歡我怎麼辦?....
我們得在這裡先釐清一下因果問題。
當你是個Part time媽媽時,回家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可能平均一天只有三~四小時,還要料理很多瑣事,你難免會恐慌地想著:「天啊,僅僅是數小時的時間就讓人如此不耐煩,要是當全職媽媽我要怎麼辦。」但是,這是原因,卻不是結果。也就是因為相處的時間不夠,還沒摸熟小孩的性情、互動的節奏,你們的互動就要“被迫”中斷了,你和孩子便落入了越著急越處不好的惡性循環。有一段時間對親子互動有所謂「質勝於量」的說法,直到最近這說法被修正為「量改善質」,我認為該分階段來談,在孩子的幼童階段(0~7歲),相處的時間量會大幅度地改變你們倆的關係,因為這段時間幼兒對撫育者的依賴程度很大,個體的成長變化也很大,而父母也需要很多時間和自我教育,來調整身為父母的一切認知,最重要的認知還是來自跟子女互動的過程。如果不是亦步亦趨地伴隨著幼兒成長,很難及時地發掘孩子的變化和需求,即使讀遍各種教育心理的書籍,也很難在實際生活中應用。
當然,成年人的習性很難改變,也許你本身已經是一個不容易改變觀點和習慣的人,也很難跟幼兒親暱相處,那麼你應該嚴正評估,是否適合貿然辭去工作,回家養育小孩。就像我說過的:父職母職不是天生的。那麼我就會建議你,要謹慎介入管教,既然你知道自己不適合吃這行飯,不如跟孩子好好相處。“有管教不一定是好管教”,把保育的工作交給你信任的對象。輕鬆愉快的家庭氣氛對孩子來說是幸福的成長環境,就朝這個目標試試看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