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幼兒的情緒管理(下)

不過,面對小雯這個年紀的孩子有另外一個難題。關於「通情達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雙方要能互通。所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三、四歲以下的孩子,說起來要他來通你的情,那還真是太困難了。關於“人情世故”那真是一點也不通曉。那怎麼辦呢?只有你去通他的情,設法來達你的理了,可不要覺得你吃虧了,其實這就是“教育”循循善誘的道理。時日久了,孩子慢慢也會摸索到他人的情緒與感覺,並學習照應。更重要的是,孩子從中學到一套管理情緒,以理性來解決事情的方法,也就是近代教育非常重視的「情緒智商」(EQ),到時候你就苦盡甘來了。反過來說,如果經常使用“情緒性”的對峙來管教孩子(即使你的表情或許冷若冰霜,但是孩子和你都知道,其實你心裡有著惱怒和失望等負面情緒),無形中也等於是把這種處理方式示範給了孩子,這是打罵教育真正該令人戒慎之所在。無怪乎當孩子成長到青少年階段,開始有了獨立的能力,也意識到自己的想法跟體力逐漸能與大人相抗衡,這樣的管教方式只會令家庭風暴越演越烈。

雖說,你文中提及的同學及同事孩子,看到藤條就會謹守紀律,或許,也為爸爸開車離開(遺棄)的恐懼,一時之間奏效了。要知道,這些都是以“傷害”來達成目的的手法。就好像你用刀用槍也能逼一個人就範一樣,其實是最糟糕的一種方式。這樣的孩子以後在學校或人際關係中,經常會表現為一種畏縮或對權力(暴力)的過度推崇及依賴。有資料顯示,經常重複性選擇有暴力傾向的配偶的受家暴婦女,通常也有一個會施暴(無論肢體暴力或精神暴力)的父親或母親。

人吃五穀雜糧,總有七情六慾。大人縱使EQ再高,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人的情緒像火,在情緒延燒之前,最好能開出“引火道”。我會建議,如果你的情緒很糟,脾氣快要發作了,不妨直接告訴你的孩子:「媽媽今天特別累,請你體諒我配合一下好嗎?」「我已經快要控制不住脾氣了,希望你不要再惹我生氣」「再說一次,我可能就會處罰你,現在先不要說了好嗎?」。你也可訂立一些“說三次原則”,就像于美人說的:「第一次是教你,第二次是教育你,說了三次你還不理,老娘只好“教訓”你。」有了這個“可循”的規則,你的脾氣也不至於悶不吭聲地爆發開來。如果要處罰孩子,要趁雙方還沒有演變成情緒性對立之時,如果來不及了,那就先擱置,各自冷靜等情緒過後再來處罰的並說明原因和道理。讓雙方知道彼此為什麼生氣、為什麼犯錯、如何彌補錯誤、下次該怎麼處理類似的狀況,才是面對孩子犯錯真正重要的事。處罰只是加強印象,並非教育的本意。

有一件事你可能要特別注意。小雯現在表達情緒的方式(撲、咬、頭撞)是屬於比較強烈的肢體衝撞,你需要注意小雯是否有被壓抑的傾向,或者極度需要關注的心情。孩子無法理解也還沒有學會擺平內在的衝突,這時候通常會在肢體語言及行為上透露。發現孩子的行為出現過於激烈或偏於常理的時候,不要懲罰行為本身,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及時導正,根本地解決問題。很誠摯地建議你,可能需要了解小雯在保母家有沒有受到“偏頗”的對待。

文中所述的保母一段話,其實令我感到不安。保母帶的是自己的孫子,在說明孩子間的糾紛時,顯然對小雯是持有“成見”的。許多保母可能憑的是自己拉拔孩子長大的經驗,照顧孩子的吃喝穿睡儘管是細心又週全的,但是面對孩子的心理問題或教育的分寸,不一定能夠重視個別差異。如果其中出現偏袒、冷落甚至虐待的情況,小小孩也無法說出來。畢竟孩子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託人撫養照料,對撫養的情況得細心詳察,斷不可因為一面之詞,就遽下論斷,要不然孩子受了委屈,那真是求助無門了。我會建議你如有休假,不妨提議跟著小孩到保母家生活一天,詳細觀察後,再做判斷。我知道中國人素來厚道,這樣的“不情之請”很不容易說出口,但是除非有更高明的對策,否則孩子在保母家的生活你是很難明瞭的。或者你可以開始打聽素有愛心的幼教機構,先去觀摩參訪幾天,這些現代化的機構比較能接受父母關心幼教環境的心態,多半會接受。如有中意的,或許該考慮將孩子換一個托育環境,審視她的情緒狀況有沒有改善。這是我非常誠懇的建議。

父母的愛和撫抱,是孩子最佳的情緒穩定劑和抗憂鬱藥,這就是親情。大家都知道「北風和太陽」的故事,做孩子的太陽,溫暖融化她的頑強,不要強拗執著於尊嚴或道理。一個即時的擁抱,可以給你們倆在別處都享受不到的人性。孩子的純真是一面照妖鏡,藉此你也許可以發見自己已經日漸僵化、麻木的感情,關於虛榮、關於威權、關於急功好利的思維邏輯,甚至關於人世茫茫的心情,都會得到著落,或許那天,你會真心感謝老天爺,賜給你一個孩子,讓你明白了不計得失的愛。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幼兒的情緒管理(上)

景穎:
(上略)
最近經常留意您的部落格有無新的文章,苦苦守後呢....,不過頭大的媽媽又來求教了.......
小雯現在很容易鬧脾氣,不順她的意就會整個人放軟賴在地上躺著不起來,經常還會搭配豆大的淚珠滾下來,吃飯的時候更是不肯乖乖坐著吃飯,常常喜歡站在椅子上跳.為了怕他發生危險,言語的制止甚至出動小藤條ˋ小棍子威嚇也沒有用,回台中不乖時外婆也是說要教,講不聽就要處罰,可是小雯好像沒啥在怕,因為他知道我們不會真的打的很用力,經常跟你對峙,不像我同學的兒子,被大人斥責或是看到我們拿小棍子威嚇小雯時反而是哥哥哭很悽慘........,聽褓母說,推小雯跟哥哥(褓母的孫子)一起去市場買菜,小雯如果坐在後面的車車,就會把腳腳往前放,壓住哥哥的肩膀,如果換位置讓她坐前面,他就向後躺,壓哥哥的肚肚,褓姆說她孫子都會被小雯欺負,聽了真不好意思....,她最近還有個變本加厲的習慣就是咬衣服跟床單跟棉被,已經有幾件被單跟床單被她咬破,有時他覺得好玩還會從床上跳下來或是用頭撞人,跟她說不行就越故意進行上述那些行為,讓媽媽很頭痛...

我老公同事的小孩也經歷過一陣子耍賴躺在地上的狀況,甚至有一次在外面的停車場直接躺下,她爸爸不妥協直接把車開走嚇唬她,之後她就不敢了,甚至還跟他弟弟說不可以躺在地上,不然爸爸真的會把車開走,弟弟就真的乖乖聽話不敢躺在地上耍賴.......,聽起似乎有道理,可是我可能做不來,因為我會擔心安全問題,真的把車開走看不到小孩,怕萬一發生危險,在家裡小雯耍賴躺地上時我們目前處理的方式不理會她,看她躺久無趣自己起來,可是他皮膚很容易過敏(因為地上有灰塵),加上冬天躺地上冰冰的,我ㄧ聽到她打噴嚏怕感冒就想辦法哄她起來,真的哄不起來就硬拖起來讓她在床上拗........ 最近全家人動不動就對小雯說壞壞就打打,可是說多了這招好像也沒啥用,反而是看見暴跳如雷的家長.......媽媽現在只好發出SOS求教了...



* * * * * * * * * *

禎:

你的這封信我想了比較久,雖然聽說過,也看見過小孩賴在地上耍賴的行為,但是我在帶我家兩個的時候,真的沒遭遇過。不過,有兩個小故事先跟你分享一下。

有一次,文文犯了一個小事(我都忘了是甚麼事了),我處罰了她,她不停的大哭大鬧,雖然看著覺得不忍,但我又覺得如果這時候去遷就她的性子,去哄她,倒像錯得是我,站在這個“理”字上頭,當下便橫了心,鐵著臉不去理她。當然哭鬧完一陣,事情也就告一段落。

第二天下午,我跟文文在房間裡玩洋娃娃,我記得那時她大約兩歲左右,話還不是說得很清楚。我看著她寧靜地玩著娃娃,邦娃娃洗澡、包尿布,隱隱想著前一天的心中的不安。然愛後,我心血來潮地問她:「文文,你現在是娃娃的媽媽,娃娃是你的小baby,是嗎?」文文天真地點點頭說:「是啊。」她手上還笨拙忙碌地跟娃娃的“尿布”糾纏著。我又問她:「那現在你的小baby不乖,惹媽媽生氣,你罵她,她一直哭哭,你當媽媽要怎麼辦啊?」文文突然停止了手邊的動作,把娃娃一把摟在懷裡,右手溫柔地拍著娃娃的背,嘴巴裡不停地說著:「惜惜...惜惜...」當下我心頭一熱,已然聽見孩子的心願。我不敢看文文的眼睛,低頭喃喃的說:「對不起,媽媽昨天氣昏了頭,現在我知道了,以後媽媽不會再這樣對你。」

孩子在父母這裡最深的渴求是甚麼?你在你的愛人身上最衷心期盼的是甚麼?無非是“愛”而已。

另一件事是我老公談到過的。他說他記得有一次,應該是他中學時的事,某次月考,有一科因為自己的粗心,沒有拿到預期中應該得的分數,心中懊惱不已。回家母親看到了考卷,追問他對於錯誤的題目,是否有好好的檢討?他的心中卻感到一陣失落。跟我說起這段往事時,我的老公已然是個成年人,他於是能夠說出,其實他希望那時候,母親能對他說幾句安慰的話,因為他犯的錯誤早在心上檢討、懊惱了好幾回,只希望有人能緩解他這種懊惱的情緒。

或許是民族性的關係,我們對於感情的表達一向是迂迴而含蓄的,許多關懷與愛都包裹在“道理”的背後。但是孩子對於這些迂迴含蓄的內在常常不能十分體會,反而因此對於不斷的“說教”反感、厭倦甚至因為情感的不能滿足,而演變成一種對抗的情緒。我覺得這是我們這個文化裡,親子之間的一大障礙和誤會。我自己也不是全然能習慣開口閉口地說著“我愛你”,但是想到孩子寂寞的心情,對於擁抱和撫慰,逼著自己要不斷地“練習”,因此,面對對孩子的管教,我要求自己的認知順位要依著「情-理-法」三項兼顧的原則。

當我在職場或領導團隊的時候,發現一項溝通的至寶,那叫「通情達理」。情通,而後理達;心悅,而後誠服。否則連對方的心情都拿捏不準,再有道理,也難以服人。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一樣管用。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真的不得不多花點心思和時間,先表達同情和理解,再訴諸道理和管教。或許因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過於繁忙,尤其許多父母期望對孩子的管教能夠“迅速收效”。所以總忍不住馬上便“祭出家法”,務使孩子在最短時間內乖乖臣服。但是事實上,這真的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嗎?家庭聚餐後,大人忙著收拾,又惦記著孩子睡前的一大堆事情要做,你知道已經過了孩子應該睡覺的時間,但是她還在那裏耍賴、哭鬧,不想立即就去刷牙上床,你知道她又睏又累,你也是,這時候,你會怎麼做?

花一分鐘,說明她該做的事並命令她立刻去做,她花三分鐘東拉西扯,藉故拖延;你再花一分鐘喝令她立即執行否則家法伺候,她再花三分鐘苦苦哀求,哭鬧叫嚷;你火大了,放下手邊的工作,決心“懲戒”到底;拿起“家法”恐嚇威逼、打罵咆哮、她嚇哭了,假戲真做,哭喊叫鬧、躺在地上一賴不起;其他家人看不下去,加入戰局或勸或罵,拉扯推擠....。請問這場鬧劇不花個二、三十分鐘,能順利結束嗎?但是就我所知,這樣的情況在許多家庭幾乎天天發生。

讓我們換一個方式看看。如果你先花一分鐘想想,雖然過了“平常”的上床時間,但“不平常”的聚會剛結束,孩子的心情可能還兀自亢奮著,是否該給她一點時間“恢復平靜”,然後你放下手邊的工作,花五分鐘的時間,以平靜的口吻把孩子叫到時鐘前面,跟他小聊一下今天發生的事情,結束前平淡地問她還要多少時間,可以去準備上床睡覺的事?並要求他遵守約定,然後你再給她5~10分鐘的時間去做一點想做的事情,放鬆心情。我的經驗是,通常孩子一放鬆下來,就會注意到自己的睏倦,不到五分鐘,她就會告訴你她想睡了,一切都能順理成章地進行。事實上,大約十五分鐘的時間,你們可以平和又愉快地解決這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