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難纏的一歲半(下)

所以當你被惹毛的時候,只有一字箴言分享:

事緩則圓。在生活當中十萬火急的事其實一百件不到一件,弄翻的飯讓它在地上擺一會兒其實沒多大關係、哭鬧不休的小娃娃,讓她哭一下,妨害也不大。在緩下來的空檔,你才能稍微整理一下你自己:到底為了什麼生氣?有時候你會發現,或許你的孩子並沒犯了甚麼不該的錯,你只是不高興她不順從你;你只是焦慮等一會要進行的工作,眼看著就要來不及;甚至你是為了管教給別人看的....一想清楚,對孩子,你就打不下去了。

最末,還是老話一句。一個人的一生,受很多巧妙的緣份牽連。

佛洛伊德主義的心理創傷分析,一個人的身心健康過度地歸咎於幼年經驗或父母教養,讓現代父母的壓力很大。我引據的理論雖是西方心理學的研讀分享,但我並沒有百分之一百信它,只是拿來當成一個切入的角度,提供給你參考,因為我認為這一類的學說對於人生的確有獨到精彩的細膩觀察,但失之狹隘。把視野放大來看,人類的文明發展背後有一股驅力,我姑且稱他為一種“向上力”,這股向上力使人類即使歷經了歷史上各樣的創傷、黑暗,仍然整體性的在尋求一種更為完美或說接近完美的生活方式。這就是“人”。這樣的驅力正因為存在在每一個個人身上,才能使人類整體向前邁進。

你在事業、孩子、親人之間,面臨許多糾結,相對來說,我跟我的孩子則處於一個相對單純的教養環境。我所進行的教養方式跟這樣的處境有絕對的關係,所以,你不必認為你做不到,是一種缺失。我盡力道出的原因,是希望能提供你“靈感”,你是不可能“模仿”的,也不應該以此為目標。你應該將自己在這樣的景況、個性、甚或是囿限底下,找出你們一家的和樂之道。當孩子們脫離幼童階段,離開家門,進入學校、參與社會,還有許多美妙的契機和啟發,憑著人的向上力,引領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成長只有一次,不能重來。」這是奶粉廠商騙錢用的,我認為完全沒有道理。你要對“人”多一點信心,對你的孩子、家人、朋友以及孩子們將創造的新時代,都多一點信心。還有,最重要的是對你自己多一點信心。

你是一個良善而美好的人,有時候,這就夠了。

~後記~

有些父母擔心自己的創意不足,或不曉得該跟自己的孩子如何相處(消磨時光)。我會建議,首先先開放對孩子或自己的刻板印象。孩子未必真的喜歡童言童語或者“幼稚”的遊戲,你也不一定要板起臉孔,才能贏得孩子的尊敬。順著你跟孩子感興趣的事,你就能發掘很多屬於你們自己的小遊戲,這種親密的體驗對你和孩子都是畢生難忘的。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幾乎一整天都跟孩子黏在一起,有時候一起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你的投入的狀態很好,孩子也會感到興致盎然。例如:我會念我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逐字逐句地讀出來----即使那是艱深的人類學或社會心理學,孩子會專注地看著你的表情,聽著你的聲音,這就是你們的情感在互相感染交流的時間。當然,當他感到無趣或不耐的時候,你只得適時的打住,進行下一項活動。

教育可不是教他123或ABC,家庭教育的功能跟學校教育是不同的,父母不要太心急。生活中有很多事,讓孩子一起參與其實是安全而又有趣的。例如一起整理買回來的菜,他會高高興興地抱著高麗菜,放到蔬果籃裡、一起折衣服、一起做飯...如果你跟我一樣對烘培有興趣,一起做餅乾和麵包,保證讓你倆高高興興地度過很多香噴噴的時光。當然,你做家事的效率和標準會因此被徹底改變,你的衣櫥裡會出現捲成一團的毛衣,餐盤裡會出現金魚形狀的水餃....開心一點,孩子改變了你一成不變又單調刻板的生活,不是嗎?

有些時間可以讓他作一些獨自安靜的工作,我的孩子從兩歲開始,就會有自己的對開畫畫本,畫具,積木跟黏土。倒不是我指望他們將來成為偉大藝術家或工程師,而是這能讓他們獨自安靜而且安全地操作的東西,隨著年齡漸增,應該安排只屬於他們的“工作角落”,在那個地方他會有安全感跟歸屬感,這對他們培養自尊和專注力有一定的幫助。而且也能幫助他們理解,當爸爸媽媽在他們的工作角落時,是需要獨自和安靜的,藉此建立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範疇觀念。

有一些職場媽媽屢屢在思及辭退工作,回家當全職媽媽的時候,會有一種潛在的恐懼:萬一我是個差勁的媽媽怎麼辦?萬一我根本不喜歡(不懂得)跟小孩子相處?萬一孩子不喜歡我怎麼辦?....

我們得在這裡先釐清一下因果問題。

當你是個Part time媽媽時,回家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可能平均一天只有三~四小時,還要料理很多瑣事,你難免會恐慌地想著:「天啊,僅僅是數小時的時間就讓人如此不耐煩,要是當全職媽媽我要怎麼辦。」但是,這是原因,卻不是結果。也就是因為相處的時間不夠,還沒摸熟小孩的性情、互動的節奏,你們的互動就要“被迫”中斷了,你和孩子便落入了越著急越處不好的惡性循環。有一段時間對親子互動有所謂「質勝於量」的說法,直到最近這說法被修正為「量改善質」,我認為該分階段來談,在孩子的幼童階段(0~7歲),相處的時間量會大幅度地改變你們倆的關係,因為這段時間幼兒對撫育者的依賴程度很大,個體的成長變化也很大,而父母也需要很多時間和自我教育,來調整身為父母的一切認知,最重要的認知還是來自跟子女互動的過程。如果不是亦步亦趨地伴隨著幼兒成長,很難及時地發掘孩子的變化和需求,即使讀遍各種教育心理的書籍,也很難在實際生活中應用。

當然,成年人的習性很難改變,也許你本身已經是一個不容易改變觀點和習慣的人,也很難跟幼兒親暱相處,那麼你應該嚴正評估,是否適合貿然辭去工作,回家養育小孩。就像我說過的:父職母職不是天生的。那麼我就會建議你,要謹慎介入管教,既然你知道自己不適合吃這行飯,不如跟孩子好好相處。“有管教不一定是好管教”,把保育的工作交給你信任的對象。輕鬆愉快的家庭氣氛對孩子來說是幸福的成長環境,就朝這個目標試試看吧。

難纏的一歲半(上)

Hi 景穎:

本想這禮拜帶小雯去妳家玩,奈何他最近腸胃型感冒,又吐又洩瀉,今天已經好多了,可是怕傳染給你家小朋友,所以只好作罷......,總覺得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Baby的狀況又特多...害媽媽都不能按計畫行事.褓母還說他沒有帶過這麼會感冒的小孩,像豆腐一樣脆弱......

我看書上說一歲三個月以後到一歲九個月的小朋友,包含睡眠狀況及食慾都不穩定,脾氣好像也是,最近小雯常常都用哭鬧的,搞不清楚他到底要做什麼,有時候堅持自己吃飯,吃到一半突然用手將碗跟食物連同湯匙很生氣的丟掉,當然我很生氣就抓她的小手來打.....,很想克制自己的脾氣,可是當我怎麼勸她都沒用,真的難搞就會把我惹毛..... ,我發現最近似乎沒啥熱情陪著她玩遊戲,好像也想不出新的點子,覺得自己當媽越當越沒創意,每天有點應付了事.我也在曾思考你說我是否考慮當個全職媽媽,可是我很擔心自己是個沒創意的人,每天跟小孩攪和在一起需要多元的創意跟她互動,如果是我全職帶她我可能會不知如何度過每天的時間,也不能滿足他的需要?

(下略)

禎:

(下略)

彈性,大概是當爸媽最需要培養的特質,被惹毛,大概是老爸老媽的宿命。

從網路、書籍、友人之間...到處都充滿著育兒的理論,有一段時間我的弟妹被搞得非常焦慮,那時候她要上班,又要面對跟公婆的教育歧見,堅持一歲半就送到托兒所去,跟我媽鬧得很僵。探討起來,由於無法當一個全職媽媽,使她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在心理層面多了一份罪惡感和內咎。一有閒暇就看書或網路搜尋育兒知識,那一堆的專家說法對她實際育兒有幫助的其實並不多,有些意見更是完全相對,令她無所適從。結果這一大堆的資訊只有加深她的焦慮。那時候我對她說:「把那些書先放下吧,這樣你才能把眼光轉到孩子身上,看著孩子去感受和思索,找出發生在你跟孩子之間的事,然後你才知道在書本裡要找些甚麼來看。」

小雯這個階段對自己非常感興趣,兒童心理發展學家稱為:鏡像階段(從鏡中認出自己,如果她照鏡子的時候發現嘴巴上有一點髒髒的,她不是去擦拭或觸摸鏡子,而懂得擦拭自己,那就是確定已經進入這個階段了)。這個階段大約從8~16個月大開始,簡單說這就是一個將她自己整合成一個人來看待的時期,是幼兒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她將積極地整合自己的感官、認知、協調、控制。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試著探索各項能力、並企圖操控,所以又有兒童教育學家稱為:自大期(或自戀期)。這個階段的幼兒總是自大、執拗、凡事堅持己見、並期待別人也聽她的話。然而“經驗不足”的他們,又老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於是對自己的失敗感到挫折、沮喪甚至憤怒。你信中提到小雯吃飯的狀況,其實很可能就是典型的例證。

如果這樣來理解小雯現在面臨的困境,或許你就不必趕到那麼生氣或挫敗。我的建議是:

1.盡可能幫她選擇能力範圍內的遊戲或工作,讓他盡情發揮。例如她可以安全攀爬的椅子,讓她可以自己爬上去“坐坐”、容易操作的餐具(避免食物潑灑出來的淺盤或湯匙,或太深以至於無法順利取食的深碗)、可以自己用叉子或湯匙輕易叉起的食物大小和輕鬆吃完的份量。屬於他自己的毛巾和抹布,讓她自己擦臉或幫忙擦桌子或地板。

2.當他完成一件工作時,真心的讚美,不一定要成天大驚小怪地說著:你很棒。但是當她真的很得意的時候----即使她拿了一杯易碎的玻璃杯,倒了太滿的水以至於灑得衣服、客廳到處都是,但當她成功地將杯子放在桌子上時,你要真誠的看著她的眼睛對她說:你好厲害、你做得很好....之類的,然後才開始為她換下濕衣服、拖地、悄悄地把危險的杯子收起來。拿出她的杯子,倒半杯的水告訴她:如果你下次用自己的杯子會做得更好喔。(她不一定會聽,也可能要求再來一次,你的買菜計畫泡湯了,但是,要記得我告訴過你的,先苦後甘,這一關好好的過,以後才會越來越輕鬆。)

3.當她挫折或沮喪的時候,你可以鼓勵她換個方式再試一次;如果她仍然心情不好,你可以建議她休息一下作一些喜歡的活動再來;要是她真得生氣、難過到一個不行,你可以抱抱她,把她的小布偶或小被子(最能安撫他情緒的東西)給她,或讓她一個人好好地哭一場吧。畢竟,成長以後,想要這樣盡情地哭,還真是不容易,就當她在提領她自己未來的眼淚和情緒吧。但是真正棒的是,你能教她幽默以對,告訴她:喔~我知道了,飯飯說她現在比較想躺在桌子上,請你等一下再吃她。在這個時期培養起來的幽默感將伴隨她一輩子,成為她心靈上的好朋友,但是千萬不要譏諷她。

4.這個年齡又被稱為事故年齡,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她經常錯估了情勢和自己的能力,所以有一些安全原則是不能讓步的。也許她想要自己從浴缸中出來,卻會滑倒或絆倒。那你要明確的告訴她:不行,或許你跟她會僵在當場,但是「不行就是不行」,有時候過馬路她會突然掙脫你的手,想要一個人走。你要立刻牽住她:告訴她:「過馬路一定要牽牽,絕對不可以一個人跑掉。」如果她不能聽從,那你就要決斷地帶著她離開馬路甚至回家,即使要抱著她也要表明你不讓步的部分(要嚴肅但不必要太兇或太情緒化)。通常我會告訴我的孩子,這裡不可以不牽手,等下到了公園裡面才可以。一般來說只要孩子清楚明白你的立場和決心,她其實不會執拗或堅持太久。除非孩子是亞斯伯格症或自閉症的患者,這就要求教於專門知識了。

以上這些事情說下來,你便知道我為何說,彈性,大概是做父母最需要培養的特質了。尤其是面對三歲以下的幼兒

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焦糖蘋果派(下)

在盛產乳製品,並且以麵粉為主食的西歐各國,派是很家常的點心,就像中式的酥餅,有甜有鹹、從野餐到宴客各種場合都可以見到。

蘋果派的內餡各家不同,蘋果派的內餡主要分兩種作法:一是用大塊新鮮的削皮蘋果加上黃砂糖跟蛋,直接烘烤。另一種是將蘋果先熬煮過,甚至熬成泥狀或帶果粒的果醬。我這次的蘋果派內餡是先用膠糖熬煮的稍大塊蘋果,添加肉桂跟少許的玉米粉漿。也有的食譜喜歡內餡較乾,不加玉米粉漿而改加麵包粉。為了減低糖的用量,我會加入天然的無花果乾、及葡萄乾,既增添了酸甜的風味,又可以減少精製糖的用量。蘋果酒(或蘋果白蘭地)跟蘋果是非常搭配的酒類,加入酒類可以襯托果香,達到提味的效果,喜歡成熟風味的可加干邑白蘭地。

蘋果的品種將直接影響派的風味,為此,法國人將Cox apple製作的蘋果派奉為經典。我曾在七月時遊歷北加拿大,正逢當地蘋果盛產季,自家後院種的又酸又小的蘋果,一麻袋一麻袋的在市集中販賣,顏色從青到紅到花斑密布,將上農家自製的蘋果醬等產品,真是令人眼花撩亂。每當我製作蘋果派的時候,就會感嘆,在台灣能選擇的品種真是太有限了,也許自家後院吃不完的蘋果,才是造成蘋果派成為歐美各國家喻戶曉的媽媽經典菜的原因吧。

B.內餡(焦糖蘋果)


一、材料:


a.蘋果(青龍或紅玉)............4~5個(切丁或切成1/8塊,是口感喜好而定,先浸泡在鹽水裡)

b.黃砂糖.....................3~4大匙

c.無鹽奶油....................2大匙

d.無花果乾、葡萄乾.............1杯(事先切成1/2~1/3,以e.的蘭姆酒浸泡一夜)

e.蘭姆酒......................2大匙

f.蘋果酒或白蘭地...............1大匙

g.檸檬汁+檸檬皮屑..........1.5大匙

h.玉桂粉...................適量

i.玉米粉水(粉:水=1:1)...1大匙



二、作法:


1.b.和c.同放在鍋中以小火加熱,不停地以木勺翻攪直到糖色呈現焦褐色,泡泡幾乎消失,即成奶油焦糖。

2.加入a.蘋果丁或蘋果塊,剛開始糖會結成硬塊黏在蘋果上或鍋邊,繼續翻攪,等蘋果出水就會融化焦糖。

3.蘋果熬煮至半透明狀,加入調味的d.e.f.g.,再熬煮15分鐘左右。

4.灑上玉桂粉,拌勻後,徐徐加入玉米粉水,攪拌至略為透明黏稠,收汁。待涼備用。

C.填餡及烘烤:

1.派皮平舖在派盤上,裁去多餘的派皮。務使派皮與盤底緊貼密合,以叉子在派皮上叉上幾排氣孔,以免派皮過度膨脹。

2.將涼透的蘋果餡填入,每鋪一層就輕敲盤底,要讓餡緊密塞滿派盤的每一個角落,切開時才不會餡與派皮分離。

3.將剩下的1/2派皮依速成摺製法擀好,鋪蓋在派盤和內餡上,將邊緣壓緊,上下派皮之間已沾一點麵粉水或蛋黃水,緊緊黏合,捏出派緣的形狀。

4.在派皮蓋上以尖刀畫出幾刀,使熱氣可以透出

5.烤箱預熱至230度C,派包好放到冷凍庫醒15分鐘

6.醒好的派表面刷上一層蛋黃水(蛋黃一顆+水一湯匙攪勻),送進烤箱先以230度C烤15分鐘,再調降至190度C烘烤35~40分鐘。取出稍涼後再切,會更好切。

剩下的派皮密封好放在冷凍庫可保存一個星期左右,要用前十小時取出放在冷藏庫解凍即可。擀製後,灑點糖跟杏仁片,可製成好吃的酥餅。